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陰寬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陰寬
陰寬,為中醫婦科病證名,首見於《千金要方》卷三。此證主要表現為陰道鬆弛無力,甚或陰道壁膨出,多因產後調攝失當、氣血虧虛,或久病體弱、中氣下陷所致。中醫理論認為,陰寬與衝任二脈失調、腎氣不固密切相關,尤其常見於多產或產後勞累過度的婦女。
病因病機
陰寬的成因可分虛實兩端:
- 氣虛下陷:產後氣血耗傷過度,或脾胃虛弱,中氣不足,無力固攝胞宮,導致陰道壁鬆弛,甚則下墜。
- 腎氣虧虛:腎主封藏,若房勞過度或先天稟賦不足,腎氣耗損,衝任不固,陰戶失於濡養而寬弛。
- 濕熱下注:少數因濕熱蘊結下焦,長期浸蝕陰部肌肉,以致鬆弛無力,此類多兼見分泌物增多、色黃質稠等症。
古籍論述
清代醫家王士雄於《四科簡效方》中提出外治法,以肥皂莢子(去黑皮,取白肉)為主藥,配伍白芨、五倍子、蛇床子、石榴皮、甘松、山奈、龍骨等煎湯熏洗,藉收斂固澀、溫陽燥濕之效,緊緻陰部肌肉。若陰寬兼見「冷」象(如局部畏寒、分泌物清稀),則加石硫黃以溫腎壯陽,散寒固脫。
辨證分型
- 氣虛型:陰道鬆弛伴小腹下墜感、氣短乏力、面色蒼白,舌淡苔薄,脈細弱。治宜補中益氣,方用補中益氣湯加減。
- 腎虛型:陰寬合併腰膝痠軟、夜尿頻多,舌淡胖,脈沉細。治宜補腎固脫,方選大補元煎合桑螵蛸散。
- 濕熱型:陰道鬆弛伴分泌物黃稠、外陰瘙癢,舌紅苔黃膩,脈滑數。治宜清熱利濕,方用龍膽瀉肝湯加減。
外治法與藥材解析
王士雄所載熏洗方中,五倍子、白芨具收斂生肌之效;蛇床子、石榴皮燥濕殺蟲;甘松、山奈行氣活血,促進局部氣血運行;龍骨固澀斂瘡。全方共奏「緊陰固脫」之功,為古代醫家臨床經驗之總結。
與現代醫學關聯
中醫所述陰寬,近似現代醫學之「陰道鬆弛症」或「骨盆底肌肉功能障礙」,然中醫更強調整體調理,透過補益氣血、溫腎健脾以改善根本體質,配合外用藥物收斂局部,體現「內外兼治」的思想。
此證於歷代醫籍論述雖簡,然辨證用藥思路嚴謹,體現中醫對婦科疾病的獨到見解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