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陰爛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陰爛

陰爛為中醫病證名,指外陰部位出現潰爛之症,首見於清代醫家王士雄所著之《四科簡效方》。此症多因濕熱下注、毒邪蘊結,或肝經鬱火循經下擾,導致局部氣血壅滯、肌膚腐敗而成。外陰潰爛可伴隨紅腫、疼痛、滲液,甚則化膿,嚴重者或見局部組織壞死,屬中醫「前陰病」範疇。

病因病機

  1. 濕熱下注:過食肥甘厚味,脾胃運化失司,濕熱內生,流注下焦,侵蝕外陰肌膚。
  2. 肝經鬱火:情志不暢,肝氣鬱結,久則化熱,循足厥陰肝經下擾陰器,燔灼血肉。
  3. 外感毒邪:外陰不潔,或交媾染毒,穢濁之邪侵襲,與內濕相搏,腐肉成瘡。

臨床表現
外陰皮膚或黏膜潰破,瘡面或紅腫灼痛,或滲出黃濁液體,或覆蓋灰白腐膜。可伴見口苦咽乾、小便短赤、帶下腥臭等全身症狀,舌質紅、苔黃膩,脈滑數或弦數。

治療方藥
《四科簡效方》記載之外治法:

  • 組成:煅牡蠣、飛滑石、煅蚌蛤、人中白、煅龍骨、冰片。
  • 製法:諸藥共研細末,過篩成粉。
  • 用法:潔淨患處後,將藥末均勻撒佈於潰爛面,具有收濕斂瘡、清熱解毒之效。

辨證內治

  1. 濕熱型:宜清利濕熱,方用龍膽瀉肝湯(龍膽草、梔子、黃芩、澤瀉等)加減。
  2. 熱毒熾盛型:宜瀉火解毒,方選黃連解毒湯(黃連、黃柏、黃芩、梔子)合五味消毒飲(金銀花、野菊花等)。
  3. 陰虛火旺型:宜滋陰降火,可用知柏地黃丸配合外治。

相關病症辨析
陰爛與陰蝕(又名「陰瘡」)臨床相似,然陰蝕多指寄生蟲或梅毒等所致之外陰潰瘍,病機更深,常伴陰部蝕爛成窟,需結合四診詳辨。

其他外治法

  • 熏洗法:以蛇床子、苦參、黃柏煎湯熏洗,清熱燥濕。
  • 膏敷法:黃連膏或青黛散調敷,適用於滲液不多之潰面。

陰爛之治,當分虛實寒熱,外治與內服並重,尤須注重局部清潔,避免穢毒復侵。歷代醫家對本症積累豐富經驗,臨證時須靈活變通,方可奏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