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陰冷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陰冷(亦稱陰寒)為中醫婦科常見病證,指女性陰部自覺寒冷,甚則連及小腹,多因正氣內虛、風冷乘襲所致。
病因病機
《諸病源候論》曰:「胞絡勞傷,子臟虛損,風冷客之,冷乘於陰,故令陰冷也。」其病機核心在於:
- 腎陽虛衰:腎主一身陽氣,若素體陽虛,或房勞過度、久病耗傷,致腎陽不足,陰部失於溫煦。
- 寒邪內侵:經期產後,胞脈空虛,風冷之邪客於子臟,寒凝經脈,氣血不通。
- 肝經寒滯:足厥陰肝經繞陰器,若肝陽不振,寒滯肝脈,亦可引發陰冷。
臨床表現
主症為陰部寒冷,甚者如坐冰雪,常伴見:
- 小腹冷痛,得溫稍減
- 腰膝酸軟,畏寒肢冷
- 月經後期、量少色淡,或帶下清稀
- 久不孕,因胞宮失溫,難以攝精成孕
治法與方藥
治則:溫腎扶陽、散寒通滯為主。
-
經典方劑
- 金匱腎氣丸(《金匱要略》):適用於腎陽虛衰者,溫補命火以暖陰器。
- 溫經湯(《婦人大全良方》):針對寒客胞宮,兼血虛者,散寒養血並行。
- 五加皮浸酒方(《婦人大全良方》):以五加皮、乾薑、蛇床子溫腎散寒,配合熟地、杜仲補益肝腎,酒行藥勢以祛冷滯。
-
隨證加減
- 兼氣滯者,加香附、烏藥疏肝理氣。
- 帶下清稀量多,加蒼朮、茯苓健脾燥濕。
- 久病血瘀,酌加當歸、川芎活血通絡。
其他療法
- 針灸:選取關元、氣海、命門、三陰交等穴,灸法為宜,溫通經脈。
- 外治法:以蛇床子、艾葉煎湯熏洗,直接溫煦局部。
陰冷一證,中醫強調「陽氣不到即是病」,臨床需辨明虛實,虛者溫補,實者散寒,以恢復陰部氣血溫通為要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