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陰隴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陰隴

陰隴是中醫學中描述陰氣隆盛狀態的專有名詞,其中「隴」字通「隆」,有興盛、旺盛之意。此概念出自《靈樞·營衛生會》,原文記載:「夜半而陰隴」,意指夜半子時(約午夜11點至凌晨1點)為一日之中陰氣最為旺盛的時段。此說法與中醫「天人相應」的理論密切相關,強調人體陰陽消長與自然晝夜節律的同步性。

陰隴的理論基礎

中醫認為,陰陽的動態平衡是人體生理活動的核心。陰氣主靜、主沉、主藏,與夜間寒涼、斂藏的特性相應。《黃帝內經》提出「陽氣盡則臥,陰氣盡則寤」,說明人體睡眠與覺醒的周期受陰陽盛衰調控。夜半時分,陽氣潛藏於內,陰氣布散於外,此時陰氣達到極盛狀態,故稱「陰隴」。

陰隴與經脈氣血流注

在經絡學說中,子時對應足少陰腎經當令。腎為先天之本,主藏精,而「精屬陰」,故陰隴時段亦反映腎陰的充盛。此時人體氣血歸藏於腎,利於修復與代謝。若陰隴失常(如長期熬夜),可能耗傷腎陰,導致虛火上炎、腰膝酸軟等症,此為「陰虛陽亢」之病機。

陰隴與養生關係

傳統養生強調「起居有常」,子時入睡可順應陰隴之勢,助陰血涵養。若違逆此律,如夜間過度活動或思慮,易扰动陰氣,長期可能引發陰陽失衡。歷代醫家如張介賓在《類經》中進一步闡釋:「陰隴之時,宜靜臥以養陰」,可見其重要性。

陰隴的病理意義

臨床上,陰隴失常可能表現為失眠多夢、潮熱盜汗等陰虛症狀。若夜半陰氣當盛不盛,反見煩躁不寐,可能為陰不制陽或心腎不交,需從調理少陰經或滋陰降火論治。此外,《傷寒論》少陰病篇提及「少陰病欲解時,從子至寅上」,亦與陰隴氣盛時機相關。

總結而言,陰隴不僅是時間醫學的概念,更體現中醫對陰陽節律的深刻觀察,其理論貫穿生理、病理及治療層面,是理解人體與自然協調性的重要環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