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陰漏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陰漏(中醫名詞詳解)

概念溯源

陰漏一詞於中醫典籍中有二義,皆屬疑難漏證。首見於《證治準繩·雜病》,指眼部特殊漏症;《外科啓玄》另載前陰部位之漏疾,二者雖病位相異,然皆具陰分病變特質。

眼部陰漏證候

此證特徵為晝夜症候差異顯著:

  • 時間特性:每屆酉時至卯時(黃昏至黎明),症候轉劇
  • 局部表現
    • 目眶脹痛如掣
    • 漏溢青黑穢液,質地清稀
    • 腥臭異常,甚則不可近嗅
  • 日間變化:陽氣升發時症候稍緩,漏液量減

病機關鍵在於:

  1. 幽陰潛伏相火,循經上灼目竅
  2. 衛陽夜入於陰,與伏火相搏
  3. 陽虛不能攝液,陰寒凝滯經絡

前陰陰漏證候

《外科啓玄》所載乃下焦陰竅病變:

  • 病發部位:男子陰囊或玉莖,女子陰戶
  • 典型見症
    • 竅道持續刺痛,如針如錐
    • 漏下清稀黏液,或夾血絲
    • 局部肌膚晦暗,觸之欠溫

病機剖析:

  • 任脈虛冷,帶脈失約
  • 寒濕下注,腐蝕肌膜
  • 肝經濕熱,久蘊成漏

治法精要

眼部陰漏治療

溫清並用法

  • 主方:黃芪湯化裁
    • 生黃芪(三錢至一兩)益氣托毒
    • 酒當歸(二錢)和血通絡
    • 桂枝尖(一錢半)引陽入陰
    • 鹽黃柏(一錢)清瀉伏火
  • 加減
    • 漏液腥臭甚者,加白蘞、敗醬草
    • 夜间痛劇,佐吳茱萸、細辛
    • 久漏不斂,入鹿角霜、五倍子

前陰陰漏治療

溫補肝腎法

  • 內治
    • 千金內托散加減
    • 熟地、山藥、山茱萸補三陰
    • 附子、肉桂溫命門
    • 金櫻子、芡實固竅
  • 外治
    • 蛇床子湯燻洗
    • 陽和膏外貼

古籍補充

《瘍醫大全》指出:「陰漏多起於房勞傷腎,或夢遺溺精,精竅空虛,濕毒乘隙內襲。」提示本症與腎精虧耗密切相關,治當重視填精固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