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陰卵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陰卵
陰卵,又稱「卵」或「腎子」,為中醫解剖學名詞,泛指男性外生殖器中之睪丸。《內經》視陰卵為腎所主,與沖任二脈及肝經密切相關,其生理功能及病理變化多從經絡氣血與臟腑盛衰論治。
經絡所屬與生理功能
陰卵屬足厥陰肝經所過,《靈樞·經脈》云:「肝足厥陰之脈……循股陰,入毛中,過陰器。」肝主筋,陰卵之筋膜收縱亦賴肝血濡養。腎為先天之本,主藏精,陰卵為「外腎」,司精液生成,故《類經》稱:「腎者,主蟄封藏之本,精之處也。」此外,衝脈、任脈皆起於胞中,下出會陰,與陰卵之氣血輸布相貫。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陰卵病證多因外感寒濕、濕熱下注,或情志鬱結、氣滯血瘀所致。如《素問·至真要大論》提到「諸疝暴痛,皆屬於寒」,故寒邪凝滯肝脈可致陰卵墜脹冷痛;濕熱蘊結則見腫痛灼熱,甚則化腐成癰(如「囊癰」)。另因肝氣疏泄失常,或久病入絡,氣血瘀阻,可發為「卵脹」「疝氣」等症,如《醫林改錯》強調「血瘀氣滯,結於陰器」。
古籍論述
《素問·骨空論》記載腰痛牽引陰卵者,可針刺八髎穴以通調膀胱經氣;《外科正宗》則詳述陰卵癰疽之辨證,分虛實論治。元代朱丹溪提出「陽常有余,陰常不足」,陰卵之病亦須顧及真陰虧損,如房勞過度耗傷腎精,可致陰卵痿軟不用。
治法概要
臨床治療以疏肝理氣、溫經散寒、清利濕熱或補腎填精為大法。針灸常取太沖、曲泉、三陰交等肝脾經穴;方藥如《濟生方》橘核丸治疝氣疼痛,《外科全生集》龍膽瀉肝湯療濕熱下注之陰腫。外治法則有溫熨、敷貼等法,如《千金要方》以葱白搗爛外敷治寒疝急痛。
陰卵之說,貫穿中醫藏象、經絡與病因學,其診治須結合形質與氣化,辨明臟腑經絡之相互影響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