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陰絡傷則血內溢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陰絡傷則血內溢

陰絡,在中醫理論中泛指位於人體下部或屬里的絡脈,其分布多與臟腑深層氣血運行相關。此概念出自《靈樞·百病始生》,經文言:「陰絡傷則血內溢,血內溢則後血。」意指陰絡受損時,血不循經而內溢,可表現為便血、尿血等內臟出血症狀,特指血從下部排出,如大腸或下焦部位。

病機與臨床表現

陰絡損傷致血內溢的病因多與以下兩類病理相關:

  1. 濕熱下注,灼傷血絡
    大腸濕熱蘊結,多因飲食不節、嗜食辛辣厚味,濕熱邪氣下迫,灼傷陰絡,血溢脈外。此類便血色多鮮紅,或夾黏液,伴肛門灼熱、腹痛、舌紅苔黃膩等濕熱之象,常見於腸風臟毒(如現代醫學所指痔瘡、腸炎出血)。
  2. 脾虛不攝,血失統帥
    脾主統血,脾氣虛弱則氣不攝血,血不歸經而內溢。此類便血色多黯淡,質稀,伴面色萎黃、神疲乏力、舌淡脈弱等氣虛徵候,屬「遠血」範疇(如脾胃虛寒型上消化道出血)。

經典理論延伸

《黃帝內經》提出「陽絡傷則血外溢,陰絡傷則血內溢」,陰陽絡之別不僅在病位深淺(陽絡主表淺,陰絡主裏深),亦在出血表現。明代張景岳進一步闡釋,陰絡傷之「後血」包含下竅出血,如便血、婦人崩漏等,強調需辨臟腑病位與虛實。

治療原則

中醫治此證,首重辨因:

  • 濕熱證:清熱化濕、涼血止血,選方如槐角丸、地榆散;
  • 脾虛證:益氣攝血,用歸脾湯或黃土湯加減。

此理論體現中醫「絡病」思想,強調局部出血與整體氣血運行的關聯,臨床須結合四診,察病之標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