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陰脈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陰脈

陰脈為中醫理論中與陰氣相應之經脈,其概念可分為經絡學、脈學及經穴別名三個層面,內涵涉及生理、病理及診斷系統。


一、經絡學範疇之陰脈
陰脈統攝人體陰經系統,包含:

  1. 手足三陰經:手太陰肺經、手少陰心經、手厥陰心包經;足太陰脾經、足少陰腎經、足厥陰肝經。循行於四肢內側及胸腹,主司臟腑氣血輸布。
  2. 奇經八脈之陰脈
    • 任脈:總任一身之陰,稱「陰脈之海」,行於腹面正中線。
    • 陰蹻脈(照海為其要穴)、陰維脈(築賓為其郄穴),主司下肢內側陰氣調節與維絡諸陰。

《難經·三十七難》言:「邪在五臟,則陰脈不和」,指出五臟病變易致陰經氣血失調,臨床可見胸悶、肢冷、婦科病證等。


二、脈診中之陰脈象
陰脈象反映機體陰盛或陽虛狀態,特徵包含:

  • 沈脈:脈位深沉,主裏證。
  • 遲脈:一息三至(每分鐘<60次),主寒證。
  • 細脈:脈道狹窄如線,主氣血兩虛。
  • 小脈(又稱弱脈):脈勢無力,主陽氣虛衰。
  • 澀脈:往來艱澀,主氣滯血瘀或精血虧虛。
  • 結脈:緩而時止,主陰寒凝滯、氣血瘀阻。

此類脈象多見於寒凝、痰濕、血瘀等陰性病證,或久病體虛之人。


三、經穴別名考據
《醫學原始》載「陰脈」為「長強穴」之別稱,屬督脈起始穴,位於尾骨尖端與肛門連線中點。雖隸屬陽經,然其名「陰脈」或與其位置近於前後二陰(陰竅)相關,具調和任督、固攝下元之效,主治泄瀉、痔疾、癲癇等症。


綜觀之,陰脈於中醫體系兼具形質與功能意義,既為經氣循行通路,亦為辨證之重要指標,體現「陰平陽秘」之平衡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