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陰門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陰門

陰門為中醫學中專指女性外陰部之解剖名稱,首見於清代醫家陳士鐸所著《石室祕錄》。其定位於軀體下焦,乃陰道之門戶,亦屬「宗筋之會」的外顯部分,與任脈、督脈及衝脈密切相關。

在中醫理論體系中,陰門與經絡、臟腑功能相聯結:

  1. 經絡所屬:足厥陰肝經「循股陰,入毛中,過陰器」,陰門之氣血濡養與肝經調節密切相關;足少陰腎經雖未直抵陰門,然腎主生殖,其精氣上承於胞宮,下達於外陰,間接維繫陰門功能。
  2. 臟腑功能
    • 主疏泄,其氣機通暢與否,影響陰門之濡潤與張弛。肝鬱化火可致陰門乾澀,肝經濕熱下注則易見腫痛。
    • 精充盈與否,關係陰門之發育與老衰。腎陰不足則陰門失潤,腎陽虛衰常兼見陰冷。

生理功能

  • 司開闔:陰門為胎產之通道,分娩時需柔韌擴張;平日閉合以防外邪入侵。
  • 應月事:月經下行時,陰門氣血隨之波動,古人觀察其色澤、潤燥可輔助辨證。

病機與證候關聯

  • 風濕熱邪侵襲:可見陰門搔癢、腫痛,多與肝脾濕熱下注或外感蟲蝕相關。
  • 氣血虧虛:年邁或產後婦女,因氣血不足而致陰門萎縮、乾澀,屬衝任虛損之象。
  • 瘀阻經絡:陰門色澤暗滯、疼痛,常因寒凝或氣滯導致局部氣血失運。

此名詞於古籍論述多見於婦科、產科及外科疾患之辨治,然傳統醫籍受社會文化影響,相關記載常隱晦簡略,需結合脈象、全身症狀綜合析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