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陰門不閉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陰門不閉
陰門不閉,亦稱產門不閉,出自《張氏醫通·卷十》,乃中醫婦科病名,指婦女產後陰戶未能正常收縮閉合之病理現象。此症多因產時耗氣傷血,導致衝任失調,或產道損傷,氣虛不攝所致。
病因病機
- 氣血虛弱:
產時失血過多,或因產程過長,耗傷元氣,致氣血兩虛,衝任不固,失於攝納,陰門難以閉合。 - 腎氣虧損:
素體腎虛,或產時傷及腎氣,腎主封藏功能失職,下元不固,前陰失約。 - 產道損傷:
產時陰戶撕裂,或產傷過重,脈絡受損,氣血運行不暢,影響陰門復位。 - 外邪侵襲:
產後調攝不慎,風寒濕邪侵襲下焦,經脈受阻,影響陰門收斂。
臨床表現
產後陰戶鬆弛,未能自然閉合,或伴隨氣短乏力、面色蒼白、腰膝痠軟等氣血虛弱或腎虛徵象。嚴重者可見少量惡露淋漓不止,或陰部濕冷不適。
中醫辨證論治
-
氣血兩虛:
- 證候:陰戶鬆弛難閉,面色萎黃,神疲乏力,舌淡苔薄,脈細弱。
- 治法:補氣養血,固攝衝任。
- 常用方:歸脾湯、補中益氣湯加減。
-
腎氣不足:
- 證候:陰門不閉,腰膝痠軟,頭暈耳鳴,小便頻數,舌淡苔白,脈沉弱。
- 治法:補腎固攝,溫養下元。
- 常用方:大補元煎、右歸丸加減。
-
氣滯血瘀:
- 證候:陰門開合不利,局部疼痛,惡露未盡,舌暗或有瘀點,脈澀。
- 治法:活血化瘀,疏通經絡。
- 常用方:生化湯、少腹逐瘀湯加減。
-
外感風寒濕邪:
- 證候:陰門不閉,局部冷痛,惡風畏寒,舌淡苔白膩,脈濡緩。
- 治法:祛風散寒,除濕通絡。
- 常用方:獨活寄生湯加減。
治法運用
除藥物調理外,中醫亦重視針灸療法,可選取關元、氣海、三陰交、足三里等穴位,以益氣固攝、調補衝任。必要時可輔以艾灸,溫補元陽,促進陰門復位。
此症多見於新產婦,若遷延不癒,易致正氣更虛,甚或併發他疾,故應及早辨證施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