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陰門癢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陰門癢

病證名,首載於吳梅庵《秘傳內府經驗女科》。此症為婦人陰部瘙癢之疾,屬「陰癢」範疇。中醫認為,陰門癢多因濕熱下注、肝腎陰虛或血虛風燥所致,其病機與經絡氣血失調、外邪侵襲密切相關。

病因病機

  1. 濕熱下注:濕熱之邪循肝經下擾陰部,遂致瘙癢,多伴見帶下色黃、質稠穢臭,舌紅苔黃膩,脈滑數。
  2. 肝腎陰虛:素體陰虧,或久病耗傷陰血,陰部失於濡養,虛熱內生而生風,症見陰部乾澀灼癢,五心煩熱,舌紅少苔,脈細數。
  3. 血虛風燥:氣血不足,肌膚失養,風燥之邪乘虛而襲,可見陰部瘙癢夜甚,皮膚乾枯脫屑,脈弦細。

中醫辨證論治

  • 濕熱證:治宜清熱利濕、殺蟲止癢,方選龍膽瀉肝湯加減,佐以苦參、蛇床子等外用熏洗。
  • 陰虛證:治宜滋陰降火、養血潤燥,方用知柏地黃丸當歸飲子化裁。
  • 血虛證:治宜養血祛風、潤燥止癢,常用四物湯配伍防風、白蒺藜等。

外治法
中醫尤重外治,如以蛇床子散煎湯熏洗,或取黃柏、蒼朮等分研末塗敷,以清熱燥濕、緩解外症。

此症雖以局部瘙癢為表,實與臟腑氣血盛衰相聯,故臨證須辨內外虛實,標本兼治。歷代醫家如《婦人大全良方》亦詳述其理,強調調和肝脾、固護沖任為治本之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