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陰囊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陰囊,又稱「腎囊」,為男性外陰部下垂之囊狀器官,內涵睪丸、副睪及精索等結構。在中醫理論中,陰囊與腎、肝、任脈、督脈及衝脈等經絡臟腑密切相關,其生理功能及病理變化皆反映內在氣血陰陽之盛衰。
臟腑經絡聯繫
- 腎主外腎:
中醫認為「腎主生殖」,外腎(睪丸)為腎精所繫,而陰囊乃藏外腎之所。《靈樞·刺節真邪》提及「莖垂者,身中之機,陰精之候」,指出陰囊與腎氣相通,其形態與功能能反映腎精之盈虧。 - 肝經循行:
足厥陰肝經「循股陰,入毛中,過陰器」,陰囊為肝經所過之處,故其病變常與肝氣鬱滯、濕熱下注相關。如陰囊腫脹、疼痛,多責之於肝經濕熱或寒凝氣滯。 - 任督衝脈:
任脈為「陰脈之海」,其脈「起於胞中」,與外陰相連;督脈主一身陽氣,其支絡「合篡間」(會陰部);衝脈為「血海」,亦與陰器相繫。此三脈協調,維繫陰囊氣血濡養及溫度調節。
生理功能
- 保護外腎:
陰囊柔韌包裹睪丸,緩衝外力衝擊,且其皺褶結構可隨溫度變化舒張收縮,維持睪丸恒溫,利於精子的生成與儲藏。 - 氣機調節:
中醫視陰囊為「宗筋之所聚」,其鬆緊與肝氣疏泄相關。肝氣條達則陰囊鬆緊適度;若肝鬱氣滯或濕熱蘊結,可致陰囊緊縮或弛縱。
病理表現
陰囊病證多與「寒、濕、熱、瘀」相關:
- 陰囊潮濕瘙癢:多因肝經濕熱下注,或脾虛濕盛所致。
- 陰囊腫脹(疝氣):俗稱「偏墜」,與寒滯肝脈、氣虛下陷有關,如《醫林改錯》提及「氣脫者,小腹下墜,陰囊腫大」。
- 陰囊冷縮:常見於腎陽虛衰,或感受寒邪,致陰囊內收、緊硬疼痛。
- 陰囊色澤異常:若青紫晦暗,多屬血瘀;色紅灼熱,則為濕熱壅盛。
中醫名詞考據
古籍中陰囊亦稱「睾囊」或「腎囊」。《外科正宗》論疝氣時云:「腎囊腫大,如升如斗」,描述其病理形態。另《黃帝內經》稱外生殖器為「宗筋」,而陰囊為宗筋之護,與前陰共司生殖機能。
陰囊之診察為中醫男科重要環節,通過其形態、溫度、色澤等變化,可辨析肝腎虛實與經絡氣血之調和與否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