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陰囊汗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陰囊汗
陰囊汗,屬中醫「陰汗」證之一,首見於《丹溪心法附余·盜汗》,指陰囊部位異常出汗之症。此證多與下焦濕熱、肝經鬱熱,或腎陽不足、氣化失司相關,臨床須辨其寒熱虛實而治之。
病因病機
- 濕熱下注:過食肥甘厚味,或外感濕邪,濕鬱化熱,流注肝經,循經下擾陰器,致陰囊多汗黏膩,甚則伴瘙癁、腥臭,舌紅苔黃膩,脈滑數。
- 肝經鬱熱:情志不遂,肝氣鬱結,久則化熱,燔灼津液,迫汗外泄於陰囊,症見汗出如蒸,心煩易怒,脅脹口苦,脈弦數。
- 腎陽虛衰:素體陽虛,或久病傷腎,腎陽不足,固攝無權,陰囊冷汗清稀,腰膝酸冷,舌淡苔白,脈沉遲。
治法方藥
- 濕熱下注:治宜清利肝經濕熱,方選 龍膽瀉肝湯(《醫宗金鑒》)加減,酌加蒼朮、黃柏以強化燥濕之效。
- 肝經鬱熱:當疏肝泄熱,方用 丹梔逍遙散(《內科摘要》)合 四妙丸(《成方便讀》),佐以牡蠣斂汗。
- 腎陽不足:宜溫補腎陽、固攝止汗,方選 右歸丸(《景岳全書》)配合 縮泉丸(《校注婦人良方》),亦可加煅龍骨、五味子以固澀。
外治與調攝
外治可輔以 蛇床子湯(《外科正宗》)熏洗,取蛇床子、苦參、黃柏等煎湯溫浸,以除濕斂汗。日常宜避潮溼環境,著寬鬆棉褲,忌辛辣炙煿之物。
須注意,陰囊汗雖屬局部症狀,然其病機多關聯臟腑功能失調,故辨證時需綜合四診,尤重舌脈與全身兼症,方能標本兼顧。歷代醫家如朱丹溪、張景岳等,皆強調此證與「三焦氣化」「肝腎同源」之密切關係,臨床不可僅治其標而忽視本虛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