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陰囊忽腫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陰囊忽腫
病證名,指陰囊突然腫痛之急性病症,首見於《壽世保元·卷八》。此證多因外感風邪濕熱,或蟲蟻咬傷,導致經絡阻滯,氣血壅滯於陰囊所致。臨床表現為陰囊驟然腫脹、疼痛,局部或伴隨皮膚緊繃、灼熱感,甚則影響步履。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陰囊忽腫與肝經、脾經關係密切。肝主筋,其經脈循行繞陰器;脾主運化水濕,若風邪夾濕熱下注,或蟲毒侵襲,易導致局部氣血不暢,發為腫痛。此外,情志鬱結、飲食不節致濕熱內生,亦可能誘發此證。
治療原則
以祛風解毒、利濕消腫為主,依證型選方:
- 五苓散(《傷寒論》):適用於濕重兼表證者,方中茯苓、澤瀉利水滲濕,桂枝解表通陽,白朮健脾燥濕,豬苓導濕下行,共奏化氣行水之效。
- 燈草煎:取燈心草清心降火、利水通淋,適合濕熱偏盛者,可酌加車前子、黃柏增強清熱之功。
外治法
外用蟬蛻煎水外洗,蟬蛻性涼質輕,能祛風止癢、散結消腫,配合局部溼敷可緩解腫痛。若見皮膚紅熱,可加金銀花、蒲公英等清熱解毒之品共煎。
證型分治
- 風濕夾熱:腫痛伴瘙癢,舌苔薄黃,脈浮數,宜疏風清熱,方用防風通聖散加減。
- 濕毒壅盛:局部灼熱腫硬,小便短赤,舌紅苔黃膩,宜清熱解毒,方用龍膽瀉肝湯合五味消毒飲。
此證需與「水疝」(睾丸鞘膜積液)、「疝氣」等鑑別,後者多屬慢性,起病漸進。陰囊忽腫為急性發作,及時調治理法,多可速癒。
(註:本文僅述中醫理論,具體辨證須由專業醫者指導。)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