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陰囊下橫紋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陰囊下橫紋

陰囊下橫紋為中醫經外穴名,首見於《肘後備急方》,載其主治「卒中急風,悶亂欲死」之症,尤其針對「眼反、口噤、腹中切痛」等急症,以灸法施治。後世《類經圖翼》將其明確列為經外奇穴,定位於陰囊下第一橫紋之中點處,屬前陰部特定穴。

中醫理論與應用

  1. 經絡聯繫
    陰囊下橫紋雖非十四經穴,然前陰為足厥陰肝經所循行之處,《靈樞·經脈》云:「肝足厥陰之脈……過陰器。」故此穴與肝經氣血調控密切相關,可疏肝理氣、緩解筋脈拘急。
  2. 主治功能

    • 急症救治:傳統用於中風閉證、急性腹痛,灸之能通陽開竅、鎮痙止痛。
    • 前陰病症:局部取穴可治陰囊腫痛、疝氣,透過調節肝經氣機以散結消脹。
    • 神志疾患:古代亦用於癲狂、煩悶,藉灸法溫通以寧心安神。
  3. 操作技法
    古籍多採灸法,壯數以十四壯為度,現代臨床亦可配合針刺(淺刺或點刺),然須注意部位敏感,手法宜輕。

此穴體現中醫「以痛為腧」的取穴原則,結合肝經循行與局部病理反應,成為急症與前陰病證的特殊刺激點。其理論根源於《內經》「經絡所過,主治所及」之說,後世醫家進一步驗證其療效,納入經外穴體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