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陰瘧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陰瘧
病名
- 三陰瘧之專稱
陰瘧一名,首見於《類證治裁》,指瘧邪深伏於三陰經之證。《類證治裁·陰瘧》載:「瘧邪伏於募原,淺者客三陽經,深者入三陰經……以伏邪深入三陰,故名陰瘧也。」此類瘧疾因邪氣潛藏於太陰、少陰、厥陰等陰經,發作時間多較陽瘧為晚,常呈現「間日發」或「三日發」之規律,症狀以寒多熱少、纏綿難愈為特點。 - 泛指在陰、在臟之瘧
《醫學入門·瘧》進一步擴充其義,將陰瘧統括為「在里、在陰、在臟」之瘧疾,與「陽瘧」(在表、在陽、在腑)相對。此類瘧證多因正氣不足,邪氣內陷,或久瘧不愈,損及陰分所致。臨床可見面色晦暗、倦怠乏力、口乾不欲飲、舌質偏淡或暗紅等陰虛或血瘀之象。
病因病機
陰瘧之成,主因瘧邪乘虛內陷,或正氣虧虛,無力托邪外出。其病位深及三陰經或臟腑,與陽瘧之在表、在陽迥異。《醫宗金鑒》指出:「陰瘧多因陽氣衰微,邪伏陰分。」此外,脾胃虛弱、氣血兩虧,亦可使瘧邪留連,轉為陰瘧。
辨證特點
- 發作規律:發作時間較陽瘧延後,常見隔日或三日一發。
- 寒熱特徵:寒戰明顯,發熱較輕,或但寒不熱,或熱退後虛汗淋漓。
- 兼證:多伴隨氣血虧虛或陰傷之證,如形體消瘦、脈沉細弱。
治療方向
歷代醫家對陰瘧之治,強調「扶正透邪」。如《張氏醫通》主張以溫補托邪為法,常用方如補中益氣湯加減,或何人飲(治久瘧氣血兩虛)、《溫疫論》之柴胡達原飲化裁以疏透伏邪。若陰分耗傷,則佐以鱉甲、青蒿等滋陰搜絡。
文獻溯源
陰瘧概念可溯至《內經》「瘧論」篇,其言「瘧有陰陽」,已寓分證之機;後世如《景岳全書》詳析「陰瘧多虛」,清代溫病學派更深化其與伏邪理論之關聯。此病名反映中醫對瘧疾深淺、虛實的辨證框架,具有鮮明的理論特色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