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陰俳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陰俳

陰俳,又稱「喑俳」,出自《醫略十三篇·類中風》,屬中醫病理名詞,與「喑痱」同義,為古代醫家描述特定中風症狀之用語。此症主要涉及言語障礙與肢體萎廢兩大主症,其病機多與腎虛、風痰阻絡或氣血逆亂相關。

中醫理論解析

陰俳之症,首見於《內經》,《素問·脈解篇》提及:「內奪而厥,則為喑痱。」意指腎氣內奪,導致言語不出(喑)與四肢痿廢(痱)。後世醫家進一步發展此理論,認為陰俳病位在腎,並與足少陰腎經、督脈密切相關。

病機特點

  1. 腎精虧虛:腎為先天之本,主藏精,若腎精虧損,髓海不足,則腦失所養,可致言語障礙與肢體無力。
  2. 風痰上擾:肝腎陰虛,風陽內動,夾痰上蒙清竅,阻滯經絡,導致喑啞與肢體不遂。
  3. 氣血逆亂:氣血失和,經脈受阻,尤其影響舌本與四肢功能,形成喑俳。

臨床表現

陰俳患者常見以下症狀:

  • :言語謇澀,甚或完全失語,因腎脈連舌本,痰阻經絡則舌強不靈。
  • 俳(痱):下肢痿軟無力,行動不便,或完全癱瘓,與腎虛髓減、筋骨失養有關。
  • 或伴見頭暈耳鳴、腰膝酸軟等腎虛之象。

辨證與治療要點

歷代醫家對陰俳治法有不同見解,但多以補腎益精、化痰通絡為原則:

  • 腎虛為主:用地黃飲子加減,滋腎陰、溫腎陽,佐以開竅化痰,如熟地、山茱萸、巴戟天、石菖蒲等。
  • 風痰阻絡:選用滌痰湯合天麻鉤藤飲,化痰息風,疏通經脈。
  • 針灸療法常取腎經(如太溪、照海)、督脈(如百會、風府)及局部穴位,以調理氣血、醒腦開喑。

陰俳之證,反映中風病中虛實夾雜的複雜病機,為中醫臨床辨證論治的重要範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