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陰俳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陰俳(喑俳)

陰俳,又名喑俳,是一種因風寒邪氣侵襲人體,阻遏經絡,導致氣血運行不暢而引起的疾病。這種疾病的發病原因與風寒侵入人體有關,風寒尤其容易侵犯頭部和四肢末梢。當風寒邪氣入侵後,會導致經絡堵塞,使氣血無法暢通,出現頭痛、眩暈、肢體麻木、口眼歪斜、言語不利等症狀。

陰俳的臨床表現主要包括:

  1. 頭痛:常表現為頭部脹痛、劇烈的疼痛,可能伴隨頭暈、噁心和嘔吐等症狀。
  2. 眩暈:多表現為眼前一黑、感到天旋地轉,也可能伴隨噁心和嘔吐等症狀。
  3. 肢體麻木:這是陰俳的典型症狀之一,表現為四肢末梢麻木和疼痛,可能伴隨肌肉萎縮和無力等症狀。
  4. 口眼歪斜:這也是陰俳的典型症狀之一,常表現為一側口角和眼睛歪斜,可能伴隨言語不利和吞嚥困難等症狀。

陰俳的治療主要以祛風散寒、通絡止痛為主,常用的中藥包括羌活、防風、白芷、細辛、川芎、當歸、白芍和甘草等。

預防陰俳的方法包括:

  1. 注意保暖,避免受風寒侵襲。
  2. 增強體質,提高免疫力。
  3. 飲食清淡,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。
  4. 保持良好的心情,避免情緒波動。

如果出現陰俳相關症狀,應及時到醫院就診,以免延誤治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