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陰平陽秘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陰平陽秘乃中醫陰陽學說之核心術語,首見於《黃帝內經·素問》〈生氣通天論〉,原文載:「陰平陽秘,精神乃治;陰陽離決,精氣乃絕。」此句揭示人體生理狀態之理想平衡,亦為中醫診治之終極目標。
名詞釋義
- 陰平:指人體陰液(包括精、血、津液等)充盈而靜謐,能濡養臟腑、制約陽熱,維持內環境之滋潤與冷卻。
- 陽秘:謂陽氣(如衛氣、溫煦推動之力)固密充沛,既能溫煦機體、抵禦外邪,又不致妄動耗散。
「秘」字強調陽氣之潛藏與固攝,如同門扉緊閉,使能量不致外泄。
生理與病理意義
-
健康狀態
陰陽平衡時,陰能斂藏以涵陽,陽能溫煦以固陰,兩者相互制約又互根互用。表現為:- 體溫適中,不畏寒亦不燥熱
- 氣血調和,面色潤澤
- 精神飽滿,夜寐安穩
- 臟腑功能協調,代謝有序
-
失衡病機
若陰陽失調,則病變百出:- 陽不秘:陽氣浮越,可見盜汗、潮熱、虛煩不眠;或衛外不固,易感風邪。
- 陰不平:陰虛則陽亢,症見口乾咽燥、眩暈耳鳴;陰寒內盛則肢冷蜷臥、痰飲停聚。
《內經》所謂「陰陽離決」,即陰陽隔絕、互不維繫,多見於危篤之證,如亡陽暴脫或陰竭神昏。
與其他理論之關聯
- 五行學說:陰平陽秘需落實於五行生剋之中,如腎陰(水)上濟心火,心陽(火)下暖腎水,方成「水火既濟」。
- 氣血關係:血屬陰而氣屬陽,氣血調和實為陰平陽秘之具體表現,《靈樞》言:「血氣和合,精神乃居。」
- 經絡系統:十二經脈中三陰三陽之氣流注有序,亦是陰陽協調之通路基礎。
臨床應用啟示
歷代醫家皆以調節陰陽為綱領。如:
- 張仲景《傷寒論》以「和陰陽」為治法總則,桂枝湯調營衛實為調和陰陽之範例。
- 朱丹溪倡「陽常有餘,陰常不足」,滋陰降火之法亦在求陰平陽秘。
- 溫病學派重視存津液(保陰)與透熱轉氣(調陽),皆本於此理。
此概念不僅涵蓋形骸層面,更延伸至情志活動。《類經》注云:「陰陽和則神志安寧。」故七情過激導致陰陽偏頗,亦為內傷病因之一。陰平陽秘之極致,乃《內經》所言「形與神俱」之天人合一境界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