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陰器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陰器

陰器為中醫解剖名詞,泛指人體外生殖器官,男女皆屬之。其生理功能、病理變化與經絡循行、臟腑氣化關係密切,尤其與肝、腎二臟及督脈、足厥陰肝經等經絡關聯最深。

一、經絡循行與陰器

  1. 足厥陰肝經
    《素問·熱論》云:「厥陰脈循陰器而絡於肝。」足厥陰肝經繞陰器而過,其氣血濡養與功能調控直接受肝之疏泄影響。若肝氣鬱結或濕熱下注,常見陰器腫脹、瘙癢、疼痛等症。
  2. 督脈
    《素問·骨空論》指出:「督脈者……其絡循陰器合篡間繞篡後。」督脈為「陽脈之海」,主司生殖機能,其氣虛衰可致陰器痿弱、發育不良。

二、臟腑與陰器的關係

  1. 肝主筋,陰器屬宗筋
    肝藏血主筋,陰器為「宗筋之所聚」(《黃帝內經》)。肝血充足則筋脈柔韌,功能正常;若肝血虧虛或肝經濕熱,可致陽痿、筋縮或赤腫瘙癢。
  2. 腎主生殖,開竅於二陰
    腎精為生殖之本,陰器之發育、功能皆賴腎氣充盛。腎陽不足可見陰冷、陽痿;腎陰虧虛則易陰器燥澀、遺精早泄。

三、病症辨治概要

陰器病症多從肝腎論治,臨床常見證型如下:

  • 肝經濕熱:陰囊濕疹、尿道灼痛,治宜龍膽瀉肝湯。
  • 寒滯肝脈:少腹冷痛牽引陰器,當用暖肝煎。
  • 腎氣不固:遺精滑泄,方選金鎖固精丸。
  • 督脈陽虛:陰器痿軟,宜補益督脈,參用鹿茸、巴戟天等藥。

四、古籍溯源

除《素問》外,《靈樞·經脈》亦提及足厥陰肝經「過陰器」;《難經》強調腎與前陰之關聯。歷代醫家如張景岳、李東垣等,皆重視調理肝腎以治陰器疾患,並結合經脈理論深化辨治。

陰器之生理病理,實為中醫整體觀之體現,需綜合經絡、臟腑、氣血辨證,方能標本兼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