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陰蹻病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陰蹻病

陰蹻病是指陰蹻脈功能失調所導致的一系列病候。陰蹻脈與陽蹻脈相對,同屬奇經八脈,主要調節人體的睡眠及肢體運動功能。

陰蹻脈的生理功能

陰蹻脈起源於足少陰腎經之照海穴,上行循行於下肢內側,經陰部、腹部,最終上達目內眥,與陽蹻脈交會。其功能主要與陰液的濡養及靜態平衡有關,可調節肢體的運動與靜止、睡眠與覺醒。

《靈樞·寒熱病》提到:「陰氣盛則瞑目。」意指陰蹻脈之氣偏盛時,人易閉目安睡。反之,若陰蹻脈氣不足或運行受阻,則可能影響睡眠,導致失眠或多寐。

陰蹻病的臨床表現

  1. 陽緩陰急
    《難經·二十九難》載:「陰蹻為病,陽緩而陰急。」意指陰蹻脈病變時,陽氣相對不足,陰氣偏盛,呈現下肢屈肌(屬陰)拘急緊張,而伸肌(屬陽)弛緩無力,臨床可見足內翻、下肢屈曲拘攣等症狀,如癲癇、中風後遺症、下肢痿痹等疾患。
  2. 睡眠障礙
    陰蹻脈失衡可影響寤寐規律,陰氣過盛則多寐嗜睡,陰氣不足則失眠難眠。
  3. 經絡循行異常
    因陰蹻脈循行於下肢內側及陰部,若經氣不暢,可出現下肢內側麻木、疼痛,或生殖系統功能異常。

辨證與治療原則

陰蹻病的治療以調整陰陽平衡為主,針灸常取照海(陰蹻脈交會穴)、交信等穴,以滋養陰液、調和陰蹻。藥治則可考慮養陰安神或疏調經氣之法,如天王補心丹、甘麥大棗湯等方加減。

此外,氣功導引如「八段錦」、「五禽戲」中的舒緩動作,亦有助疏通陰蹻脈氣,改善肢體拘急或睡眠異常。

陰蹻病涉及經絡深層調節,臨床需結合整體辨證,以達陰平陽秘之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