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陰蹻脈病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陰蹻脈病

陰蹻脈病為中醫經絡病症之一,起因於陰蹻脈經氣運行失調,導致氣血阻滯或虛損,引發一系列相關徵候。陰蹻脈為奇經八脈之一,起於足少陰腎經之照海穴,沿下肢內側上行,過陰部,貫穿胸腹,上達目內眥,與陽蹻脈共同調節肢體運動及眼目開合。其病候可分為經氣亢盛與經氣不足兩類,臨床表現多與下肢、陰部及頭面五官相關。

病因病機
陰蹻脈病多因外感六淫、內傷七情,或勞倦過度,致使經脈氣血逆亂。其病理機轉主要為:

  1. 經氣鬱滯:氣血運行不暢,經脈拘急,常見下肢內側攣急、少腹疼痛。
  2. 陰陽失衡:陰蹻主靜,若陰氣過盛,則陽氣受抑,表現為「陽緩陰急」之象(陽側弛緩、陰側拘急)。
  3. 下元虛損:腎氣不足,陰蹻失養,可致遺精、陰疝、女子漏下等症。

臨床表現
依《內經》《難經》及後世醫家所載,陰蹻脈病常見證候如下:

  • 五官科:目內眥赤痛,或瞼瞤(眼瞼跳動),甚則視物模糊。
  • 經筋病症:下肢內側筋脈拘急,足內翻困難,或髖股部連及陰中掣痛。
  • 生殖泌尿系統:男子陰疝、少腹裡急;女子帶下漏血、陰中抽痛。
  • 神志病症:癲癇發作時兼見肢體陰側強直,或寒熱交替、皮膚麻木痹痛。
  • 脈象特徵:寸口脈後部(尺脈)左右彈動,提示陰蹻脈氣異常。

治療要點
中醫治法以通調陰蹻氣血為主,多取足少陰腎經與陰蹻脈交會穴,如照海、交信等,配合針灸或藥物。如《靈樞》所述「目中赤痛,從內眥始,取之陰蹻」,可刺照海以瀉實熱;若因陰寒內盛而致拘急,則灸之溫通。

陰蹻脈病與陽蹻脈病相對,二者失衡時可共見「目張不寐」(陽蹻盛)或「目閉嗜睡」(陰蹻盛),故臨床須辨明陰陽虛實,結合整體經絡辨證施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