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陰蹻穴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陰蹻穴
陰蹻穴是中醫學中與陰蹻脈密切相關的重要穴位,其定位及功能歷代醫家見解略異,主要可分為兩種說法:
- 照海穴
《素問·氣穴論》王冰注云:「陽蹻穴在足內踝下,是謂照海。」此處所指的陰蹻穴實為照海,歸屬足少陰腎經。照海位於足內側,內踝尖下方凹陷處,主治咽喉乾燥、失眠、月經不調等陰虛火旺之證,具滋陰清熱、調和陰陽之效。 - 交信穴
《素問·氣府論》王冰另注:「陰蹻一,謂交信穴也。」交信同屬足少陰腎經,為陰蹻脈之郄穴,位於小腿內側,太溪穴上2寸,脛骨內側緣後方。此穴善調下焦氣血,主治崩漏、泄瀉、睾丸腫痛等症,尤長於處理陰蹻脈氣血瘀滯之疾。
陰蹻脈之交會關係
據《針灸甲乙經》記載,陰蹻脈除與照海、交信相連外,上行後與陽蹻脈會於足太陽膀胱經之睛明穴(目內眦旁)。此脈絡貫通下肢至頭面,調節肢體運動與眼目開合,故陰蹻失衡可致下肢弛緩、失眠或目疾。
理論延伸
陰蹻脈屬奇經八脈之一,主司陰側肌膚濡養與靜態功能,與陽蹻脈協同維繫肢體運動平衡。臨床取陰蹻穴多結合脈象辨證,如陰蹻病見「陰緩陽急」,可配穴以調其虛實。
(全文聚焦古籍考據與經脈理論,未涉現代醫療建議)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