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陰竅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陰竅是中醫理論中的專有名詞,泛指人體下部與排泄、生殖功能相關的孔竅,主要指前陰的尿道口(溺竅)與後陰的肛門(魄門)。在中醫臟象學說中,陰竅與五臟六腑的功能密切相關,尤其是腎、脾、肺三臟的氣化作用,為人體「濁陰出下竅」的重要途徑。

一、陰竅的生理定位與功能

  1. 前陰(溺竅)

    • 為泌尿與生殖系統的外在開口,男性包括尿道口與精竅,女性則為尿道口與陰道。
    • 《黃帝內經》稱「前陰者,宗筋之所聚」,與肝經、腎經直接絡屬。肝主疏泄,調控精關開闔;腎主二便,司膀胱氣化,故小便通利與否,反映肝腎協調狀態。
  2. 後陰(魄門)

    • 即肛門,《難經》稱為「五臟使」,意指其功能受五臟調節,尤以脾主升清、肺主肅降為關鍵。
    • 大腸傳導糟粕的功能,需依賴腎陽溫煦與脾氣運化,若脾虛氣陷可致脫肛,腎陽不足則生五更泄瀉。

二、陰竅與臟腑經絡的聯繫

陰竅雖為局部孔竅,卻能反映整體氣機運行:

  • 腎開竅於二陰:腎氣充足則二便調暢,若腎陰虛火旺可見小便短赤,腎陽虛衰則夜尿頻多或大便溏泄。
  • 脾氣昇舉固攝:脾虛下陷時,可能出現子宮脫垂或久泄滑脫,臨床常用補中益氣湯類方藥調治。
  • 肺與大腸相表裏:肺氣壅滯可致便秘,宣降肺氣能助魄門開闔。

三、陰竅的病理表現

中醫辨證中,陰竅異常多與氣血失和、濕熱下注相關:

  • 濕熱下注:小便灼痛、帶下黃稠,屬肝膽濕熱蘊結,方如龍膽瀉肝湯。
  • 氣虛下陷:肛門墜脹、排便無力,為中氣不足之象,治宜升提固脫。
  • 寒凝肝脈:男性陰囊冷痛,與足厥陰經氣血不暢有關,當暖肝散寒。

四、中醫典籍論述補充

《靈樞·脈度》提到「五臟常內閱於上七竅,外應於下二竅」,強調上下竅的整體關聯;清代《醫宗金鑒》則指出「肛門者,糟粕之所出,屬肺所司」,進一步闡明肺氣肅降對排便的影響。陰竅的診察(如望診形色、切診脈象)歷來為中醫判斷下焦病證的重要依據,體現「司外揣內」的診法特色。

陰竅概念涵蓋解剖與功能層面,其理論植根於中醫整體觀,臨床須結合經絡循行與臟腑辨證,方能精準論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