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陰茄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陰茄

陰茄,亦稱「陰戶出物如茄」,屬中醫婦科病症之一,其名源於患者陰戶所出之物狀如茄子,實為陰挺之範疇。此症多因氣虛下陷胞絡損傷,致子宮或陰道壁脫垂,甚則突出體外。

病因病機

  1. 氣虛不攝:因脾胃中氣不足,或產後勞倦過度,氣血耗傷,固攝無力,胞宮失於提繫而下墜。
  2. 濕熱下注:若兼夾濕熱,局部氣血壅滯,更易加重脫垂,甚則潰瘍流穢。
  3. 產育損傷:多產或難產時胞絡撕裂,或接生不慎,損及任帶二脈,遂成此疾。

臨床表現

陰戶有物突出,初如雞卵,漸至茄狀,色淡紅或紫暗,伴有小腹下墜感腰痠乏力,或見帶下增多。若因濕熱,則局部腫痛糜爛,分泌物黃穢。

治法

中醫治陰茄以補氣升提為主,佐以清熱化濕或養血固脫:

  • 氣虛下陷:方用補中益氣湯(黃芪、人參、白朮、升麻等)加減,以升陽舉陷。
  • 濕熱下注:選龍膽瀉肝湯配合外洗方(如黃柏、苦參、蛇床子煎湯薰洗),清利濕熱。
  • 腎虛不固:見腰膝痠軟者,可佐大補元煎(熟地、山茱萸、枸杞等)益腎填精。

此症與西醫學「子宮脫垂」、「陰道壁膨出」相似,然中醫專從氣血經絡辨治,強調內外調攝。古籍《婦科易知》歸其為陰挺類,可見於體虛或產後婦人,治法當審因論治,標本兼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