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陰熱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陰熱
陰熱為中醫證名,首見於《醫鈔類編》,指婦人陰部出現灼熱感的症狀。此症多因濕熱下注、陰虛內熱或肝經鬱火所致,臨床表現除局部灼熱外,或伴見瘙癢、腫痛、分泌物異常等。
病因病機
- 濕熱下注:外感濕熱之邪,或飲食不節,脾失健運,濕濁內生,鬱久化熱,流注下焦,侵擾陰部,致氣血壅滯而發熱。
- 陰虛內熱:素體陰虧,或久病傷陰,陰液不足,虛火內生,灼傷陰絡,陰部失養而生燥熱。
- 肝經鬱火:情志不遂,肝氣鬱結,久而化火,循肝經下擾陰戶,爍傷津液,故而灼熱。
治法與方藥
- 濕熱證:宜清熱利濕,常用龍膽瀉肝湯加減;外治可選澤蘭葉、黃柏、苦參等煎湯熏洗,以滲濕清熱。
- 陰虛證:當滋陰降火,方用知柏地黃丸,兼顧養血潤燥。
- 肝鬱化火證:治宜疏肝瀉火,選丹梔逍遙散配合清肝涼血之品。
古籍考據
《醫鈔類編》以澤蘭葉為外治要藥,其性微溫,能活血行水,兼可清解局部鬱熱。後世醫家擴充應用,如《婦科玉尺》載陰部熱痛屬肝經濕熱者,亦主張內外合治,強調調理氣血與清熱並重。
此症雖以局部症狀為主,然中醫辨證需整體參酌,結合舌脈及全身表現,區分虛實寒熱,方能標本兼顧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