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陰人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陰人

陰人一詞出自《靈樞·通天》,為中醫學中「五態之人」分類之一,指人體陰氣偏盛者。根據《黃帝內經》的體質理論,五態之人包含太陰之人、少陰之人、太陽之人、少陽之人與陰陽和平之人。其中,太陰之人與少陰之人皆屬陰人範疇,其生理特徵、心理傾向及病理表現均與陰盛陽衰的體質相關。

太陰之人
太陰之人的陰氣最盛,性格多沉靜內斂,情感不易外露。《靈樞·通天》描述此類人「貪而不仁,好內惡出」,意指其性情陰沉,行事以自我為中心,且善於隱藏真實意圖。生理上,此類人氣血運行較緩,臟腑功能偏於抑制,易見痰濕內停、氣滯血瘀等證候,臨床表現多為形體豐腴、面色晦暗、脣色偏淡,且傾向於罹患寒濕性疾病,如關節痺痛、腹脹泄瀉等。

少陰之人
少陰之人陰氣次於太陰之人,然仍以陰偏勝為特徵。《靈樞·通天》謂其「小貪而賊心」,性格多慮,善於算計,行事謹慎而帶防備性。生理上,此類人陽氣相對不足,易見虛寒之象,如手腳不溫、畏寒喜暖,或有心悸、氣短等心陽不振之證。其病理變化常與腎陽不足相關,如腰膝痠軟、夜尿頻多,或女性經行遲緩、經血色淡等。

體質與調理
陰人之體質根源於先天稟賦與後天環境相互作用。《內經》強調「陰平陽祕」為健康之本,故陰人需注重調補陽氣,以達陰陽平衡。治法上,太陰之人宜溫化寒濕,可用苓桂術甘湯、平胃散等方劑;少陰之人則需溫補腎陽,常見選方如金匱腎氣丸、右歸丸等。此外,針灸可選任脈、督脈及足三陰經穴位,如關元、氣海、命門等,以激發陽氣。

與現代醫學的關聯
現代研究指出,陰人體質可能與自主神經功能低下、代謝速率減緩等生理現象相關,此類體質者罹患甲狀腺功能減退、慢性疲勞症候群的風險較高。中醫從陰陽氣血角度切入,透過辨證論治調整體質偏頗,體現「治未病」思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