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陰痧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陰痧

病證名

陰痧為痧證之一類,屬中醫急症範疇,其特徵多與寒邪、穢氣或氣機閉阻相關,臨床表現以肢冷、腹痛、神昏、脈伏等為主要症狀。根據古籍記載及歷代醫家經驗,陰痧可分為以下幾種證型及治法:

1. 寒邪閉阻型陰痧

見於《雜病源流犀燭·痧脹源流》,症見 腹痛而手足厥冷,多因寒濕或穢濁之氣內侵,阻遏陽氣所致。此時氣血凝滯,經脈不通,故見肢冷、腹痛。

  • 治法:以溫通為要,可外用火粹(如艾灸)以溫陽散寒,內服 藿香湯 化濁理氣。藿香湯由藿香、厚朴、陳皮等組成,具芳香化濕、醒脾開竅之效。

2. 四種危重陰痧證

《痧證指微·陰症》將陰痧分為四類,皆屬急症,需迅速辨治:

(一)陽脫陰盛型

  • 症狀:頭面周身俱冷,手足搐搦,牙關緊閉,神昏不語,目睛定視,頭搖腳顫,面色漸轉黧黑,六脈全無。此為元氣暴脫之危候,預後不良。
  • 急救:急刺 人中、舌尖、十宣(手指尖)、氣端(腳趾尖)、曲池 等穴,刺血以通陽啟閉。

(二)熱閉厥逆型

  • 症狀:突發身熱煩躁,叫呼不出,肢體強直,牙關緊閉,面赤漸轉紫暗,脈伏。熱毒內閉,陽氣不達四末。
  • 急救:先灌服麻油潤腸通腑,再予 綠豆冷汁 清熱解毒。蘇後可刮痧於 臂臑、曲池、肩井、風府、膏肓、命門 等穴,疏泄經氣。

(三)傷寒兼痧型

  • 症狀:傷寒未癒復感痧邪,周身冰冷,寒戰無語,面黑脈絕。此屬寒痧交攻,氣血凝澀。
  • 治法:先刮刺前述諸穴,再予理氣活血之方,如 砂仁、木香、檳榔、青皮、陳皮、燈心草 煎服,以行氣開鬱。

(四)痧濕下利型

  • 症狀:傷寒未癒合併痧瀉,初不發熱,後熱極神昏,腹痛泄瀉。此為痧毒下迫,脾陽受困。
  • 治法:刮刺同前,另服 石榴皮、伏龍肝、江魚脊刺 等研末蜜丸,以澀腸止瀉、調和中焦。

3. 冷痧別稱

《痧症度針》另提到「陰痧」即 冷痧,泛指因寒邪或氣滯所致之痧證,症見肢冷、腹痛,治法可參考冷痧條目(如溫灸、芳香開竅藥)。

中醫病機分析

陰痧的核心病機為 寒、濕、穢濁閉阻經絡,導致氣血運行失常,陽氣不達。其證屬本虛標實,既有氣血驟閉之急,亦有臟腑失調之因。臨床需辨明寒熱偏重,急則針砭刺絡,緩則調氣活血,兼顧祛邪與扶正。

(注:本文所述治法參考古籍,實際應用須結合具體脈證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