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陰疝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陰疝
陰疝為中醫疝證之一,其名首見於《肘後救卒方》,後世醫籍如《聖濟總錄》、《證治準繩》等亦有論述。此證可分為兩類:一為寒邪客於肝腎所致之急性證候,二為泛稱多種寒疝之統稱。以下分述其病因病機、證候特點及治法。
病因病機
- 肝腎受寒:多因外感寒邪直中肝腎二經,或素體陽虛,寒從內生,導致經脈拘急,氣血凝滯。寒性收引,故見睪丸猝然上縮、少腹絞痛等急症。
- 七情內郁:情志不遂,肝氣鬱結,復加房勞過度,耗傷腎陽,致使厥陰經脈失於溫煦,氣機阻滯而成疝。《醫林繩墨》指出:「憂怒所感,郁而不發,房勞觸動,結為陰疝。」
- 水陰涸竭:腎陽衰微,陰寒內盛,水液代謝失常,下焦虛冷,發為陰疝,多伴見形寒肢冷、腰膝酸軟等虛寒之象。
證候特點
- 寒疝急症:突發睪丸收縮入腹,陰囊腫硬偏墜,少腹拘急冷痛,甚則痛引腰背,面色青白,脈沉緊。
- 慢性疝證:少腹兩側隆起如塊,時作脹痛,遇寒加劇,或見陰囊水腫(水頹)、氣脹(氣頹),舌淡苔白,脈弦遲。
- 厥陰氣滯:因情志誘發者,多兼胸脅脹悶、噯氣頻作,脈弦澀。
治法方藥
- 溫肝散寒:適用於肝腎受寒者,方選《景岳全書》暖肝煎(當歸、枸杞、小茴香、肉桂、烏藥、沉香、茯苓),以溫經行氣、散結止痛。
- 疏肝解郁:因七情所傷者,可用蒺藜湯(白蒺藜、川楝子、青皮、木香)或茴香楝實湯(小茴香、川楝子、吳茱萸、木香),以理氣疏肝、散寒通絡。
- 補腎溫陽:腎虛寒甚者,宜右歸丸加減(熟地、附子、肉桂、鹿角膠),佐以利水之品如茯苓、澤瀉,以助陽化氣。
相關名詞辨析
- 厥疝:與陰疝互稱,然厥疝更強調氣機逆亂、陰寒上衝之病機,證見腹痛嘔逆、四肢厥冷。
- 寒疝:泛稱陰寒內盛之疝證,陰疝屬其範疇,但寒疝亦可囊括腹中冷痛等更廣泛表現。
- 腸頹、卵脹:為《聖濟總錄》所述陰疝之具體表現,前者指腸管下墜陰囊,後者為睪丸腫脹。
陰疝之治,總以「溫通」為要,結合病位(肝腎)、病性(虛實)靈活施治,此為中醫辨證論治之特色所在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