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陰生於陽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「陰生於陽」之辨析

「陰生於陽」為中醫陰陽學說核心概念,強調陰陽互根互化的動態關係。此理論源自《黃帝內經》,並由歷代醫家深化闡述,其內涵可從以下三層次剖析:

一、哲學基礎:陰陽互根

《素問·陰陽應象大論》提出「陰在內,陽之守也;陽在外,陰之使也」,揭示陰陽相互依存的特性。王冰注《素問·四氣調神大論》進一步闡釋:「陽氣根於陰,陰氣根於陽;無陰則陽無以生,無陽則陰無以化」,說明陰陽各以對方為存在前提。元代朱丹溪在《格致餘論》中發展此論,提出「陰平陽秘」的平衡觀,認為陰血的化生必賴陽氣之溫煦推動。

二、生理詮釋:氣化作用

人體物質與功能的轉化體現「陰生於陽」機制:

  1. 精血化生
    《靈樞·決氣篇》言「中焦受氣取汁,變化而赤是謂血」,此過程需脾陽之運化(如《脾胃論》所言「胃中元氣盛,則能食而不傷」)與心陽之溫煦(《醫宗必讀》稱「血之為物,熱則行,冷則凝」)。
  2. 津液代謝
    三焦氣化是津液輸布關鍵,《傷寒論》真武湯證即示範陽虛致水停的病機。明代張景岳在《類經》中指出:「陽氣不到之處,即為濁陰凝聚之所」,強調陽氣對陰液流通的主導作用。
  3. 精氣互化
    《難經·三十六難》提出「命門者,諸神精之所舍,原氣之所繫也」,命門之火(陽)蒸騰腎水(陰)化生元氣,體現「陰生於陽」的具體生理過程。

三、臨床延伸:治法實踐

  1. 補陰配陽
    張景岳在《景岳全書·新方八陣》創制左歸丸,於熟地、山茱萸等滋陰藥中佐鹿角膠溫陽,實踐「善補陰者必於陽中求陰」之旨。清代葉天士更發展為「通陽不在溫,而在利小便」的濕熱病治法。
  2. 陽中求陰
    《金匱要略》腎氣丸以少量附子、桂枝助陰精化生,宋代錢乙由此化裁出六味地黃丸,反證陽藥對陰質生成的促進作用。

此理論在溫病學派又有新解,吳鞠通《溫病條辨》論述汗法時強調「存津液為第一要義」,而津液之存必賴陽氣固攝,可見「陰生於陽」思想貫穿外感內傷諸科。歷代醫家透過脈診(如《瀕湖脈學》言「陽微陰細」之辨)、舌診(如舌潤與否反映陽化陰之功)等方式驗證此理論,形成完整的中醫診療體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