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陰勝而痛內障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陰勝而痛內障

證名,指眼珠於午後至午夜時分出現疼痛之證候。《眼科纂要》卷五記載:「午後痛(自午)至亥(交子)始能停,此須補火回陽,後服柳紅丸。」在中醫理論中,目痛之發作時間可辨陰陽:白晝痛者多屬陽分病變,而夜間痛者則歸於陰分。此證之疼痛始於午後,延續至子時,顯屬陰病,乃陰氣偏盛、陽氣不足所致。

病機分析
此證多因陰寒內盛,陽氣虛衰,致經脈凝滯,氣血運行不暢,上犯於目而作痛。中醫認為「不通則痛」,陰盛則寒凝氣血,使目絡失養,故於陽氣漸衰之午後至夜間發作。此外,肝開竅於目,若肝腎陽虛,陰寒上乘,亦能引發此證。

治法與方藥
治療當以溫陽散寒、補氣通絡為主,兼顧調和陰陽。

  1. 補火回陽:首重溫補命門之火,可用腎氣丸(《金匱要略》)加減,以附子、桂枝溫腎助陽,配合熟地、山茱萸等滋養肝腎。
  2. 暖肝散寒:若兼見肝經寒滯,可選暖肝煎(《景岳全書》),以肉桂、小茴香溫通肝脈,佐以枸杞、當歸養血柔肝。
  3. 活血通絡:後期可輔以柳紅丸(方中多含紅花、柳枝等),化瘀通滯,以助氣血暢行。

相關鑑別
需與其他目痛證型區分:

  • 陽勝目痛:痛發於白晝,多屬風熱或肝火上炎,治宜清熱瀉火。
  • 氣血虧虛目痛:痛勢綿綿,伴眩暈乏力,宜補益氣血。
  • 瘀血阻絡目痛:痛如針刺,舌暗紫,當活血化瘀。

此證屬內障範疇,與外障目痛(如風輪赤豆、凝脂翳等)有別,臨證需結合四診詳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