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陰勝其陽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陰勝其陽是中醫辨證中的重要概念,出自《靈樞·壽夭剛柔》,指人體陰陽兩者皆病,但陰病之勢盛於陽病的病機狀態。此狀態反映體內陰寒偏盛,陽氣相對不足,導致生理功能失衡,進而呈現寒象突出、陽用不彰的病理表現。
病機與生理基礎
中醫認為,陰陽為人體根本,陰主靜、主寒、主潤澤,陽主動、主熱、主溫煦。當陰氣過盛,壓制陽氣功能時,即為「陰勝其陽」。此類病機常見於:
- 寒邪直中:外感寒邪或過食生冷,寒氣內侵,傷及陽氣。
- 陽虛陰盛:素體陽虛,無力制約陰寒,陰氣自然偏亢。
- 陰液瘀滯:痰濕、水飲等陰邪停聚,阻遏陽氣布達。
臨床表現
《靈樞》指出「陰陽俱動,乍有形,乍無形,加以煩心」,意謂此證可見:
- 寒象明顯:畏寒肢冷、腹痛喜溫、分泌物清稀(如痰涎、小便清長)。
- 陽用不彰:精神萎靡、倦怠乏力、脈象沉遲或緊。
- 陰陽相爭:症狀時隱時現(「乍有形,乍無形」),並因陽氣鬱而化熱,兼見心煩不安。
與相關證候鑑別
- 陽虛陰盛:屬虛寒證,陽氣本虛而陰相對偏盛,病程較長;陰勝其陽未必陽虛,可能是陰邪太盛所致。
- 陰陽俱虛:無明顯偏勝,雙方皆不足,常見於久病。
理論延伸
《黃帝內經》強調「陰平陽秘」,陰勝其陽即違背此平衡。後世醫家如張仲景在《傷寒論》中對少陰病(寒化證)的論述,實為此病機的進一步發揮,如「手足厥冷,脈微欲絕」即屬陰寒極盛、陽氣衰微之危候。
此概念不僅用於外感病,內傷雜病如水腫、痰飲等,凡屬陰邪壅盛者,皆可參此辨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