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陰勝則寒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陰勝則寒

陰勝則寒乃中醫病理學重要術語,首見於《素問・陰陽應象大論》,其云:「陰勝則陽病,陽勝則陰病;陽勝則熱,陰勝則寒。」此語闡明陰陽失衡所致病理變化,特指人體陰氣偏盛,陽氣相對不足,導致寒性病證之機轉。

陰陽失衡之本

中醫以陰陽為綱領解析人體生理病理。陰主靜、主寒、主沉降;陽主動、主熱、主升發。二者相互制約,保持動態平衡。《素問・生氣通天論》謂:「陰平陽秘,精神乃治」,一旦陰氣過亢,壓制陽氣溫煦功能,即呈現「陰勝則寒」之態。此種寒象並非外感寒邪,而是機體內部陰陽失調所致,故《內經》又稱「陰盛則內寒」,以區別外寒侵襲之表寒證。

病理表現與機轉

陰氣偏勝時,陽氣未能與之相濟,可表現為:

  1. 形寒肢冷:陽氣不達四末,肢體失於溫煦,觸之冰冷,甚則寒戰蜷臥。
  2. 分泌物清冷:如痰涎清稀、小便清長、大便溏瀉,反映津液未受陽氣蒸化。
  3. 脈象沉遲:陰寒內盛,氣血運行遲滯,脈道緊束,呈現沉緊或遲緩之象。
  4. 舌淡苔白滑:陰寒上泛,舌質淡胖,苔白而水滑,為寒濕內停之徵。

此類證候多見於素體陽虛者,或因過食生冷、久居濕地,致寒濕內生;亦可因久病耗傷陽氣,陰寒乘虛而盛。《醫宗金鑒》析之:「陰寒過盛,陽氣不能宣通,故內外皆寒。」

與相關概念之辨

  • 「陽虛則寒」:雖同見寒象,但病機有異。陽虛為本體陽氣不足,屬虛寒;陰勝則為陰邪實盛,陽氣相對不足,屬實寒或虛實夾雜。然臨床常相互影響,如陰寒久踞,終致陽氣耗傷,轉為陽虛。
  • 「陽勝則熱」:為陰陽失調之對應病理,陽氣亢盛表現熱證,與陰勝之寒形成對比。

治療原則

針對陰勝則寒,《內經》提出「寒者熱之」之大法。具體治則包括:

  • 溫散陰寒:如用附子、乾薑等辛熱藥物驅逐內寒,《傷寒論》之四逆湯即為代表方劑。
  • 助陽化氣:若兼陽氣虛弱,須配合補陽藥物,如肉桂、巴戟天,以恢復陽氣制陰之功。
  • 通陽散結:對寒凝血脈者,需兼用桂枝、細辛等通行陽氣,破除陰凝。

歷代醫家如張仲景於《傷寒雜病論》中詳述寒證辨治,均本於陰陽消長之理,足見「陰勝則寒」理論對臨床之深遠影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