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陰勝則陽病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陰勝則陽病之中醫釋義
陰勝則陽病,屬中醫病因病理學之核心術語,首載於《素問·陰陽應象大論》,揭示了陰陽失衡對機體之影響。其意指陰寒之邪過盛,或過用酸苦湧洩之品,損傷陽氣,致使陽氣虛衰而發病。此理論奠基於陰陽互根互制之關係,強調陰陽動態平衡的重要性。
內涵解析
- 陰寒內盛,陽氣受損
陰主靜、主寒,若外感寒邪或內生陰寒(如寒飲、痰濕積聚),陰氣偏勝,則抑制陽氣之溫煦功能。《靈樞·刺節真邪》云:「寒則真氣去,去則虛,虛則寒搏於皮膚之間。」說明陰寒之邪易耗散陽氣,導致陽虛生寒之病理變化,臨床可見畏寒肢冷、脘腹冷痛、泄瀉清穀等症。 - 酸苦湧洩過用,陽氣耗傷
藥物五味中,酸味收斂、苦味沉降,皆屬陰性。《素問》指出「酸苦湧洩為陰」,過度使用此類藥物(如黃連、大黃等),可能抑遏陽氣升發之性,或損傷脾胃中陽,引發陽氣不足之證。如長期服用苦寒藥,可致脾陽不振,出現食少、腹脹、便溏等症。 - 陰陽互根與病理傳變
陰陽本相互依存,張景岳《類經》言:「陰不可無陽,陽不可無陰。」陰寒過盛不僅直接損陽,更可能因陽虛無法化生陰精,進一步加劇陰陽兩虛,形成惡性循環。例如腎陽虛衰,不能蒸化水液,可致水濕停聚,反過來加重陰盛之勢。
臨床表現與辨證
陰勝則陽病之證候多屬「寒證」或「虛寒證」,常見:
- 全身症狀:形寒肢冷、面色蒼白、精神萎靡。
- 臟腑症狀:
- 脾胃陽虛:脘腹冷痛、嘔吐清水、下利清穀。
- 腎陽不足:腰膝冷痛、夜尿頻多、水腫。
- 舌脈特徵:舌淡胖嫩、苔白滑,脈沉遲無力。
經典理論延伸
《內經》進一步闡述「陽勝則陰病」,與「陰勝則陽病」形成對偶,揭示陰陽偏勝的雙向病理機制。後世醫家如李東垣《脾胃論》強調「內傷脾胃,百病由生」,指出過服寒涼藥物(陰勝)損傷脾陽(陽病)之重要性,深化此理論於內傷雜病之應用。
此概念不僅指導外感寒邪之治則(如溫散寒邪),亦警示用藥需顧護陽氣,體現中醫「調和陰陽」之根本治則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