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陰盛格陽汗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陰盛格陽汗,為中醫證候名,指陰寒之邪過盛於內,逼迫陽氣浮越於外,導致陽氣外泄而出現的自汗證候。此證屬真寒假熱之危候,源於陰陽格拒、陽氣外脫之病機。
病因病機
其病本質為體內陰寒極盛,陽氣虛衰,陰寒獨佔於內,逼迫虛陽浮越於體表。由於陰陽相互排斥,陽氣無法內守,遂從汗孔外泄,形成身冷汗出之象。《傷寒論》所謂「裡寒外熱」、 「陰盛格陽」即屬此類。
臨床表現
主要特徵為:
- 身冷自汗:雖汗出而肌膚冰冷,此為陽氣外越、失於溫煦之兆。
- 陰躁不寧:患者雖形寒肢冷,反見煩躁不安,甚欲坐臥陰濕泥水之中,乃虛陽躁動之假熱表現。
- 脈象特異:脈浮大而數,然重按則空虛無力(「按之如無」),此乃陽氣外越、根蒂不固之徵。
治法方藥
宜急予溫陽散寒、引火歸元,方選《傷寒論》真武湯(茯苓、芍藥、白朮、生薑、附子),以附子溫補命門之火,白朮、茯苓健脾滲濕,生薑散寒,芍藥斂陰和營。其服法講究「冷服」,乃遵《內經》「熱因寒用」之法,防藥液與浮陽相拒,假冷服以順病性,誘藥力直達下焦。
與絕汗之異同
此證與「絕汗」(又稱脫汗)同屬危候,然絕汗多為陰陽離決之兆,常見大汗淋漓、氣息微弱;陰盛格陽汗則屬陰陽格拒,尚存一線生機,以冷汗與陰躁並見為辨證關鍵。二者皆需救陽為急,然治法有回陽救逆與破陰回陽之細微差別。
此證臨床多見於重證傷寒、亡陽前期或急慢性疾病晚期,其機深涉《內經》「重陰必陽」之理,醫者須明辨真假,方能救逆於頃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