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大汗出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大汗出

證名,首見於《靈樞·五禁》,指人體大量出汗的病理現象。中醫認為,汗為心液,由陽氣蒸化津液外泄於肌表而成,故大汗出不僅反映津液耗傷,亦可能涉及陽氣虧虛或邪熱熾盛等病機。其成因與臨床表現多樣,需結合具體脈證辨治。

病因病機

  1. 外感發汗後

    • 太陽病(表證)發汗得當,汗出邪退,屬正治。如《傷寒論》云:「太陽病,發汗後,大汗出,胃中幹,煩躁不得眠,欲得飲水者,少少與飲之,令胃氣和則愈。」此因汗後津液暫虧,胃陰不足,需少量頻飲以滋潤,待津復自安。
    • 若發汗過度,或誤用汗法,可致陽氣隨汗外泄,甚至「大汗亡陽」,出現四肢厥冷、脈微欲絕等危候,急當回陽固脫,如獨參湯、六味回陽飲等。
  2. 裡熱熾盛迫津

    • 陽明經熱或氣分熱盛,熱迫津液外泄,見大汗出而熱不退,反見煩渴、脈洪大。如《傷寒論》載:「服桂枝湯,大汗出後,大煩渴不解,脈洪大者,白虎加人參湯主之。」此為熱邪未清,津氣兩傷,需清熱益氣生津。
  3. 氣血兩虛,衛陽不固

    • 久病或體虛者,氣血不足,腠理不密,津液失攝而大汗淋漓,甚則如雨不止,伴面色蒼白、氣短乏力。《古今醫鑒》指出此類證候有虛脫之險,宜急用十全大補湯倍用人參、黃芪,酌加附子以溫陽固表。

辨證要點

  • 辨寒熱虛實
    • 實熱證:大汗伴身熱、面赤、煩渴、脈洪數。
    • 虛寒證:大汗清冷、畏寒肢涼、脈沉微。
  • 察兼症:如口渴與否、汗質(黏稠或清稀)、神志狀態等,以區分津傷、陽脫或熱盛。

治法方藥

  • 熱盛津傷:清熱保津,如白虎湯類方。
  • 陽氣暴脫:回陽救逆,參附湯、四逆湯加減。
  • 氣血兩虛:益氣固表,十全大補湯加減。

大汗出作為中醫重要證候,其機理與臟腑氣血、陰陽盛衰密切相關,臨床須細審病因,對證施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