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陰盛陽虛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陰盛陽虛

陰盛陽虛是中醫學中的重要病理概念,指人體陰寒之氣偏盛而陽氣相對不足的病理狀態。此證候在中醫理論體系中具有特殊地位,既反映陰陽失衡的基礎病理,又體現內寒外虛的臨床特徵。

基本病機

陰盛陽虛的核心病機在於體內陰寒之氣過盛,導致陽氣受損而相對虛衰。《內經》云:「陰盛則寒」,當內寒積聚,必定傷及陽氣。此病理過程中,陰寒之邪既可來自外感寒邪內侵,亦可因內生寒濕積聚而成。陽氣虛衰則無力溫煦臟腑肢體,亦難以推動氣血運行,形成惡性循環。

明代醫家張介賓在《景岳全書》中論述:「陰寒之盛,非陽虛不能致此。」強調了陰寒內盛與陽氣不足的相互影響關係。此證常見於素體陽虛之人,或因久病耗傷陽氣,或因過食生冷損傷脾陽,終致陰寒內生。

臨床表現

陰盛陽虛的典型症狀表現為:

  • 形寒肢冷:患者自覺畏寒怕冷,四肢不溫,甚則厥逆,此乃陽氣不能溫煦肌表的表現。《傷寒論》稱此為「手足厥寒」
  • 排泄物清冷:小便清長,大便溏薄,完全無熱象,反映下焦虛寒
  • 面色蒼白:面部失去紅潤,呈現(白光)白或青白之色,為陽氣不充於外的徵象
  • 舌象特徵:舌體胖大而嫩,邊有齒痕,舌質淡白,舌苔白滑,為陽虛水濕不化的典型表現
  • 脈象特徵:脈沉遲無力,或微弱欲絕,顯示陽氣衰弱,鼓動無力的狀態

清代溫病學家吳鞠通在《溫病條辨》中補充:「陰盛陽虛之人,必有惡寒、踡臥、小便清白、大便溏滑、脈沉微諸症。」完善了對此證的認識。

脈象探微

陰盛陽虛的脈象特徵在《難經·六難》中有專門論述:「浮之損小,沈之實大,故曰陰盛陽虛。」這一描述揭示了此證的特殊脈理:

  • 浮取損小:輕按脈位(浮取)時脈形細小無力,反映衛陽虛於表,無力鼓動脈氣外達
  • 沉取實大:重按脈位(沉取)時反見脈形實大,顯示陰寒之邪凝聚於裡,阻遏脈道

此種脈象特點與《傷寒論》中「少陰病,脈微細」的描述相互印證,均體現陽虛陰盛的基本病機。元代滑壽在《診家樞要》中進一步分析:「陰盛而格陽於外者,其脈浮大而空;陽虛而寒盛於內者,其脈沉小而遲。」深化了對此類脈象的理解。

治療原則

針對陰盛陽虛的治療,《內經》提出「寒者熱之」「虛則補之」的基本原則。具體治法包括:

  1. 溫陽散寒:選用附子、乾薑、肉桂等辛溫大熱之品,以溫補元陽,驅散陰寒。張仲景在《傷寒論》中所創四逆湯、附子湯等方劑均為代表。
  2. 益火消陰:對於陰寒內盛較重者,需重用補火助陽之藥,如右歸丸之類,以「益火之源,以消陰翳」。
  3. 溫補脾腎:因腎為先天之本,脾為後天之本,陽虛多責之於此二臟。治療時常兼顧脾腎之陽,選用理中湯、真武湯等方劑。

清代醫家鄭欽安在《醫理真傳》中強調:「陰盛陽虛之人,非大劑姜附不能挽回。」體現了治療此證的用藥特點。然而,臨床上仍需根據具體證候輕重,循序漸進調整治療力度。

證候鑑別

陰盛陽虛需與其他類似證候相鑑別:

  1. 陽虛陰盛:雖同樣表現為陽虛與陰寒症狀,但以陽虛為主導,陰寒為次生。而陰盛陽虛則以陰寒內盛為因,陽氣受損為果。
  2. 陰陽兩虛:同時具備陰虛與陽虛表現,無明顯寒象突出,與陰盛陽虛之單純寒證不同。
  3. 寒濕困脾:雖有寒象,但以濕邪為主要矛盾,症狀多見頭重身困、脘悶腹脹等濕阻表現,與陰盛陽虛之全身虛寒不同。

明代醫家李中梓在《醫宗必讀》中指出:「陰盛陽虛者,陰寒獨盛而陽氣微也,與陰陽兩虛者有間。」明確了證候間的區別要點。

陰盛陽虛作為中醫基礎理論中的重要證型,對臨床辨治具有廣泛指導價值,其理論內涵隨著歷代醫家的實踐不斷豐富發展,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辨證論治體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