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陰盛則內寒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陰盛則內寒
「陰盛則內寒」為中醫學重要病理機轉,屬陰陽失衡所致之內生寒證,其核心在於陰氣偏盛,陽氣受損,導致臟腑功能低下、血脈凝滯,呈現一派虛寒之象。此理論源自《素問·調經論》,岐伯明確指出:「厥氣上逆,寒氣積於胸中而不瀉,不瀉則溫氣去,寒獨留,則血凝泣,凝則脈不通。」
病因病機
- 陰寒內積:
因陽氣虛衰,無力溫煦,體內陰寒之氣壅盛,積聚於胸腹臟腑,尤以胸中、脾胃、腎陽為病位核心。《醫宗金鑒》進一步闡釋:「陰寒內結,陽氣不布」,說明寒邪阻滯氣機,陽氣無法正常宣通。 - 氣血凝滯:
陰寒過盛則「血凝泣」,寒性收引,使脈道拘急,血行不暢,呈現脈象盛大而澀滯(外假盛實,內質瘀阻),此即「真寒假熱」之潛在病機。 - 陽氣衰竭:
陰寒久留,進一步耗損元陽,形成惡性循環,如《景岳全書》所言:「陰邪愈熾,陽氣愈消」,最終導致畏寒肢冷、下利清穀、精神萎靡等三陰證候。
臨床表現
- 全身症狀:形寒肢冷、面色蒼白或青晦、倦臥嗜睡、口淡不渴。
- 胸腹徵象:胸膈滿悶、冷痛拒按,或脘腹冷痛、嘔吐清涎。
- 二便與舌脈:小便清長、大便溏薄;舌質淡胖、苔白滑,脈沉遲或緊澀。
病證鑑別
- 與外感寒證區別:外寒由表入裏,多伴惡寒發熱;內寒則無表證,純見裏虛寒象。
- 與陽虛生寒區別:陽虛為本質虚寒,陰盛為寒邪壅實。《醫學心悟》強調:「陽虛則寒屬虛,陰盛則寒屬實。」然臨床常見兩者並存。
相關經典論述
- 《傷寒論》少陰病篇:「少陰之為病,脈微細,但欲寐」,反映陰盛陽衰之極。
- 《類經》註解:「陰寒抑遏,則陽氣不伸,故內寒生。」指出陰陽互根互制之理。
此病理變化提示寒邪內伏、陽氣鬱遏的關鍵病機,後世醫家據此發展出「溫裏散寒」與「益火之源」的治療大法,如四逆湯、附子理中湯等方劑運用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