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陰濕鼓脹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陰濕鼓脹

病證名,屬鼓脹範疇,因寒濕邪氣蘊結中焦,阻遏脾陽,導致氣機壅滯、水濕停聚所成之脹滿證候。

病因病機
本證多因外感寒濕,或內傷生冷,寒濕之邪侵襲中焦脾胃。寒性凝滯,濕性黏膩,二者相合,日久困阻脾陽,使運化失司,清陽不升,濁陰不降,氣血水液輸布失常,積聚腹中,發為脹滿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主症:腹大堅滿,按之不陷而緊實,病程較長。
  • 兼症:面色萎黃或晦暗,口淡不渴,食欲不振,肢體困重,畏寒喜暖,小便短少,大便溏薄。
  • 舌脈:舌質淡胖,苔白滑或白膩,脈沉遲或濡緩。

治法與方藥
治宜 溫陽化濕、行氣除滿,以通陽利濕為核心。

  • 代表方劑通陽湯(出自《醫門補要》),方中以乾薑、附子溫中散寒,白朮、茯苓健脾滲濕,厚朴、木香行氣寬中,共奏通陽化濕、消脹除滿之效。
  • 加減:若水濕壅盛,可加澤瀉、豬苓以利水;氣滯明顯者,酌加陳皮、砂仁理氣和胃。

鑑別診斷

  • 氣鼓:以氣滯為主,腹脹按之如囊裹水,叩之空空然,與陰濕鼓脹之堅滿有別。
  • 陽水鼓脹:多因濕熱蘊結,症見腹大而急,煩渴苔黃,與本證寒濕之象不同。

中醫理論延伸
陰濕鼓脹與 脾陽虛衰、三焦氣化不利 密切相關。《內經》云:「諸濕腫滿,皆屬於脾」,提示脾胃陽虛為濕濁內停之根本。治療上需注重 「病痰飲者,當以溫藥和之」(《金匱要略》),強調溫運中焦的重要性。

此證常見於現代醫學之 肝硬化腹水、慢性腎炎水腫 等病,然中醫辨證須緊扣寒濕病理特徵,不可單純見脹治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