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陰蝕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名詞介紹
陰蝕
陰蝕,病名。出《神農本草經》石硫黃條。亦名陰中生瘡、陰瘡、陰(匿^蟲)、(匿^蟲)、陰蝕瘡等。指婦女前陰部潰爛,黃水淋漓,或痛或癢,腫脹墜痛,或形成潰瘍如蟲蝕者,多伴有赤白帶下等。多因七情鬱火,損傷肝脾,濕熱下注,或陰部破損,感受毒邪以致氣血凝滯而成。治宜清熱利濕解毒。方用萆薢滲濕湯,並用外治法:溻癢湯(《瘍醫大全》:苦參、狼牙、蛇床子、當歸尾、威靈仙、鶴虱)煎湯熏洗。珍珠散(遼寧中醫學院主編《婦產科學》:珍珠、雄黃、青黛、冰片、黃柏、兒茶),局部撒用。
《醫宗金鑒·婦科心法要訣》曰:「陰蝕者,陰中生瘡也。其瘡或痛或癢,或腫脹墜痛,或成潰瘍如蟲蝕者是也。多因七情鬱火,損傷肝脾,濕熱下注,或陰部破損,感受毒邪以致氣血凝滯而成。治宜清熱利濕解毒。方用萆薢滲濕湯,並用外治法:溻癢湯(《瘍醫大全》:苦參、狼牙、蛇床子、當歸尾、威靈仙、鶴虱)煎湯熏洗。珍珠散(遼寧中醫學院主編《婦產科學》:珍珠、雄黃、青黛、冰片、黃柏、兒茶),局部撒用。」
陰蝕的病因病機,主要有以下幾點:
- 七情鬱火,損傷肝脾。肝主疏泄,脾主運化。七情過極,易傷肝脾,導致肝失疏泄,脾失運化,濕熱下注,蘊結於陰部,形成陰蝕。
- 陰部破損,感受毒邪。陰部皮膚嬌嫩,易受外邪侵襲。若陰部破損,不注意衛生,易感受毒邪,導致陰蝕。
- 氣血凝滯。陰蝕多由濕熱下注、毒邪侵襲所致,濕熱、毒邪均可導致氣血凝滯,使陰部局部充血、水腫,形成潰瘍。
陰蝕的臨床表現,主要有以下幾點:
- 陰部潰爛,黃水淋漓。陰蝕多發生於陰道口、大小陰唇、會陰等處,局部皮膚紅腫、潰爛,有黃水淋漓。
- 或痛或癢,腫脹墜痛。陰蝕患者常有疼痛、瘙癢、腫脹、墜痛等症狀。
- 或形成潰瘍如蟲蝕者。陰蝕嚴重者,可形成潰瘍,潰瘍面呈現蟲蝕狀。
- 多伴有赤白帶下等。陰蝕患者常伴有赤白帶下等症狀。
陰蝕的診斷,主要根據患者的臨床表現,結合病史、體格檢查等進行診斷。
陰蝕的治療,以清熱利濕解毒為主。常用方藥有萆薢滲濕湯、溻癢湯、珍珠散等。萆薢滲濕湯由萆薢、滑石、白茅根、車前子、澤瀉、茯苓、白朮、甘草組成,具有清熱利濕、滲濕通淋的功效。溻癢湯由苦參、狼牙、蛇床子、當歸尾、威靈仙、鶴虱組成,具有清熱利濕、解毒止癢的功效。珍珠散由珍珠、雄黃、青黛、冰片、黃柏、兒茶組成,具有清熱解毒、消腫止痛的功效。
陰蝕的預防,主要包括以下幾點:
- 保持心情舒暢,避免情緒激動。
- 注意個人衛生,勤換洗內褲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