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陰蝕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陰蝕
陰蝕為中醫婦科病名,首見於《神農本草經》石硫黃條,亦稱「陰中生瘡」、「陰瘡」、「陰(匿^蟲)」、「(匿^蟲)」、「陰蝕瘡」等。其主要表現為婦女前陰部潰爛,滲出黃水,或兼見疼痛、瘙癢、腫脹墜痛,甚則潰瘍如蟲蝕狀,常伴隨赤白帶下等症狀。
病因病機
此病多因七情鬱結,化火傷及肝脾,導致濕熱內蘊,下注前陰;或陰部破損,外感毒邪,以致氣血凝滯,腐蝕肌膚而成。《婦科玉尺》即指出:「陰瘡由七情鬱火,損傷肝脾,氣血凝滯,濕熱下注為患。」此外,房事不潔、外陰不潔,或久居濕熱之地,亦可誘發此疾。
證型與治法
本病以濕熱毒邪蘊結為主要病機,故治療首重清熱利濕、解毒化瘀。
-
內治法
- 主方:萆薢滲濕湯(《瘍科心得集》),方中以萆薢、薏苡仁利濕泄濁,黃柏、丹皮清熱涼血,澤瀉、滑石導濕下行,適用於濕熱下注之陰蝕。
- 加減:若熱毒熾盛,可加金銀花、連翹以增強解毒之力;若兼陰虛火旺,可佐知母、玄參滋陰降火。
-
外治法
- 熏洗法:溻癢湯(《瘍醫大全》方:苦參、狼牙、蛇床子、當歸尾、威靈仙、鶴蝨)煎湯熏洗,可殺蟲止癢、活血消腫。
- 散劑外用:珍珠散(遼寧中醫學院方:珍珠、雄黃、青黛、冰片、黃柏、兒茶)研末撒於患處,具清熱解毒、生肌斂瘡之效。
古籍論述
《醫宗金鑒·外科心法要訣》提到:「陰瘡濕熱穢濁凝,外因感染內鬱成。」強調內外因結合致病之特點。《千金要方》則載有「陰蝕瘡,多因濕熱蟲淫,蝕於陰中」,進一步闡明蟲蝕與濕熱之關聯。
病機演變與預後
若濕熱久蘊,可傷及營血,致瘡面晦暗不收;若正虛邪戀,則纏綿難愈。早期清熱解毒、利濕化瘀,多能見效;若遷延失治,恐致陰部組織損傷,甚則影響生育。
相關名詞延伸
- 陰癢:與陰蝕部分症狀相似,但以瘙癢為主,未必見潰瘍。
- 帶下病:陰蝕常伴赤白帶下,然帶下病未必有陰部潰瘍。
- 陰挺:屬胞宮下脫,與陰蝕之局部潰瘍病位、病機迥異。
陰蝕一病,反映了中醫對婦科外陰疾病「從內而外」的整體觀,強調濕熱、毒邪與情志的交互作用,治法上內外兼施,標本兼顧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