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陰蝕瘡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陰蝕瘡
陰蝕瘡為中醫病名,首見於晉代葛洪所著《肘後備急方》卷五,屬外瘍範疇。其病機多因濕熱下注、肝經鬱火,或陰虛火旺,灼傷陰部肌膚所致。此症發於男女前陰,尤以女性為多見,症見陰部生瘡、潰爛流膿,伴隨紅腫熱痛,甚則潰久不斂,纏綿難癒。
病因病機
- 濕熱下注:因起居不慎、外感濕毒,或脾失健運,濕濁內生,鬱久化熱,流注下焦,侵蝕陰部肌膚而成瘡。
- 肝經鬱火:情志不遂,肝氣鬱結,久而化火,循經下擾陰器,熱盛則肉腐為瘍。
- 陰虛火旺:素體陰虛,或房勞過度,腎陰虧耗,虛火內熾,燔灼陰戶,致生瘡瘍。
臨床表現
初起陰部皮膚焮紅腫痛,漸生小瘡,破潰後滲出黃濁膿液,氣穢腥臭;久則瘡面晦暗,邊緣不整,或伴見低熱、口乾、小便短赤等症。若遷延失治,可致氣血耗傷,瘡口難斂。
辨證論治
- 濕熱下注證
- 治則:清熱利濕,解毒消腫。
- 方藥:龍膽瀉肝湯加減,外以苦參湯煎洗,或黃柏、青黛研末外敷。
- 肝經鬱火證
- 治則:疏肝瀉火,涼血解毒。
- 方藥:柴胡清肝湯合五味消毒飲,配合蒲公英、紫花地丁搗敷患處。
- 陰虛火旺證
- 治則:滋陰降火,托毒生肌。
- 方藥:知柏地黃丸加減,外用玄參、麥冬煎湯薰洗以潤燥斂瘡。
古籍記載
除《肘後備急方》外,《外科正宗》亦詳述其為「陰器瘡腫,由肝腎二經濕熱」,並載外治之法,如以珍珠散、月白珍珠散掺瘡口,以促肌生皮長。此症與現代醫學之外陰潰瘍、性病瘡瘍等病有相類之處,然中醫辨治重在調理內在失衡,兼顧局部外療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