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陰暑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陰暑

陰暑 為中醫病證名,屬於暑病範疇,主要由暑月貪涼受寒或過食生冷,導致寒邪侵犯肌表或臟腑所致。根據病因與證候表現,可分為以下兩種類型:

1. 暑月感寒型陰暑

此類陰暑見於《景岳全書·卷十五》,病因多為夏月暑熱之時,因畏暑過度貪涼,以致寒邪乘虛而入。如久處陰冷環境(如深堂大廈、風口樹蔭)、睡眠時未妥善保暖,或驟熱驟寒之際衣被失調,寒氣客於肌表,阻遏衛陽之氣。

主要證候

  • 發熱頭痛,惡寒明顯
  • 身體無汗,甚或汗孔緊閉
  • 身形拘急不舒,肢體酸楚疼痛
  • 舌苔薄白,脈浮緊

病機分析
此證屬「寒邪外束,陽氣不得宣發」。暑月腠理開泄,若寒邪襲表,毛竅驟閉,衛陽被遏,故見惡寒無汗;寒性收引,故肢體拘急;寒邪凝滯經絡,氣血運行不暢,則發為酸痛。

治法
溫散表寒為主,可選用香薷飲加減(香薷、厚朴、白扁豆等),或藿香正氣散解表化濕。若寒邪較重,可佐以辛溫之品如桂枝、生薑,助陽氣外達。

2. 寒涼傷臟型陰暑

此類陰暑因夏季過食生冷瓜果、冰飲等,寒涼直中脾胃,損傷中焦陽氣,致使運化失常。

主要證候

  • 脘腹冷痛,喜溫喜按
  • 嘔吐清水或未消化食物
  • 腸鳴泄瀉,大便清稀
  • 四肢不溫,舌淡苔白滑

病機分析
寒邪內客脾胃,中陽不振,升降失司,故見嘔吐泄瀉;寒凝氣滯,故腹痛陣作;陽氣不達四末,則肢冷。此證屬「內傷生冷,寒濕困脾」。

治法
溫中散寒為要,方用理中湯(人參、白朮、乾薑、甘草)加減。若兼濕邪,可合平胃散燥濕健脾;若腹痛甚者,加木香、砂仁行氣止痛。

陰暑與陽暑之辨

陰暑屬「暑病之偏寒者」,與「陽暑」(暑熱亢盛耗氣傷津)不同。清代《醫門棒喝》提出:「暑溫者,夏至後所感熱邪也……或值時令濕盛,或人稟體陽虛而成陰暑之證。」指出陰暑的發生與體質陽虛、暑季濕氣壅盛相關,證候多夾寒濕特性,治療須區別於清暑益氣的陽暑治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