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陰損及陽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陰損及陽為中醫病因病理重要術語,闡明陰陽互根互化之動態平衡遭破壞時產生的連鎖病機變化。此病機根源在於「陰精虧損,陽失所依」,當人體陰液(包括精、血、津液)持續耗傷,終將導致陽氣化生無源而虛衰。
■ 陰陽互根理論基礎 《素問・陰陽應象大論》云:「陰在內,陽之守也;陽在外,陰之使也。」揭示陰陽相互依存的本質:
- 陰為陽之基:陽氣溫煦功能需依附陰精為物質載體
- 陽為陰之化:陰精的生成輸布又賴陽氣推動 此「陰陽互根」關係一旦斷裂,即形成惡性循環。如《景岳全書》所言:「陰不可以無陽,陽不可以無陰。」
■ 病理演變三階段
-
陰虛初現:
- 病因:久病耗陰、房勞過度、熱病傷津、失血過多
- 表現:潮熱盜汗(睡中汗出,醒即汗止)、五心煩熱(手足心及胸中灼熱)、舌紅少苔
-
陰損及陽轉折:
- 關鍵在「精不化氣」:張介賓《類經》強調「精化氣」的生化過程受阻
- 徵兆:原陰虛症狀未解,新見陽不固表之自汗(白天無故汗出)、畏寒肢冷
-
陰陽兩虛定型:
- 陽虛證候顯現:下利清谷(完穀不化)、脈沉微遲緩
- 特異性體徵:舌質由紅轉淡,出現胖嫩舌伴少津
■ 臨床經典例證
- 盜汗傷陽:夜間陰液外泄不止,終致衛陽不固,形成「自汗盜汗並見」的特殊證候
- 失血亡陽:《血證論》指出大量失血後出現四肢厥冷,為「血脫陽亡」之危侯
- 勞嗽轉喘:肺癆日久肺陰枯涸,後期見氣息短促、動則喘甚,屬金不生水、水不涵陽之變
■ 與相關病機鑑別
病機 | 關鍵差異點 |
---|---|
陽損及陰 | 陽虛導致陰液化生不足 |
陰陽格拒 | 寒熱真假不相交通 |
陰虛陽亢 | 陽氣相對偏亢無虛象 |
此病機演變體現中醫「重陰必陽」「物極必反」的哲學思想,明代醫家趙獻可《醫貫》特別指出:「陰虛之久者,陽亦隨之而虛。」臨床辨證時須細察陰陽消長之微妙轉化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