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大腘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大腘
大腘為中醫解剖學名詞,泛指人體大塊的肌肉組織,其概念源自《黃帝內經》,尤見於《素問·氣穴論》:「必將為膿,內銷骨髓,外破大腘。」此處所言「大腘」,意指肌肉豐厚之處,若受邪毒侵襲,可從內腐蝕骨髓,向外潰破肌肉,反映古人對肌肉病變與深部組織關聯的觀察。
中醫理論中的定位
- 與經絡氣血的關係
大腘多分布於四肢、腰背等肌肉豐厚部位,與十二經筋密切相關。經筋主束骨利關節,依賴氣血濡養,故《靈樞·經脈》強調「肉為牆」,喻肌肉為衛外屏障。若氣血失調,大腘可因虛而萎,或因瘀而痛,甚則化膿潰爛。 -
病理表現
- 癰疽瘡瘍:邪熱壅滯肌肉,氣血腐敗,可致大腘腫脹潰膿,如《外科正宗》所述「疽發深處,傷筋蝕骨」。
- 痿證:《素問·痿論》提到「脾主身之肌肉」,脾虛則大腘失養,肢體痿弱不用。
- 痹證:風寒濕邪客於肌肉,氣血阻滯,表現為大腘痠痛、拘急,如《醫宗金鑑》所言「濕痹重著,肌肉如裹」。
-
治療原則
針對大腘病變,中醫主張辨證施治:- 實證(如熱毒壅盛):清熱解毒,方用黃連解毒湯加減,外敷如意金黃散。
- 虛證(如氣血兩虛):補益脾氣,選用補中益氣湯或歸脾湯,配合艾灸足三里、脾俞等穴。
- 針灸療法:取阿是穴或循經取穴,以通調局部氣血,如《針灸甲乙經》載「腘肉損傷,刺其結絡出血」。
古籍補充
《類經》註解「大腘」為「筋肉結聚之處」,強調其與「腠理」相通,為病邪由表入裏之徑路。清代《醫林改錯》進一步指出,肌肉病變需辨「血瘀」與「氣滯」,活血化瘀可治大腘硬痛。
綜觀之,大腘在中醫理論中不僅是解剖結構,更是氣血盛衰、邪正相爭的重要體現,臨床需結合整體辨證,調其虛實,以維「肉牆」之固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