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陰縮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陰縮
證名,指男女前陰器內縮之病證。《靈樞·邪氣臟腑病形》載:「肝脈……微大為肝痹陰縮,咳引小腹。」此證多與肝經寒凝或熱邪內陷相關,屬中醫「厥陰病」範疇,臨床表現因病因不同而異,治法亦有溫散、瀉熱、固脫之別。
病因病機
- 寒凝厥陰
寒邪直中肝經,致筋脈拘急,前陰內縮。此類多伴少腹冷痛、四肢不溫、舌淡苔白等寒象,屬「寒疝」範疇。 - 陽明熱邪內陷
陽明燥熱熾盛,邪傳厥陰,劫耗陰液,筋脈失濡而攣急。證見陰縮兼高熱、煩渴、便秘、舌紅苔黃燥等。 - 元氣虛陷
因吐瀉過度或重病耗傷,陽氣暴脫,宗筋失溫,陰器縮入。多伴冷汗、面黑、脈微欲絕等危候,屬「脫證」。
證治分型
-
寒中厥陰證
- 主症:陰莖或陰囊內縮,少腹拘急冷痛,畏寒肢冷,舌淡脈沉緊。
- 治法:溫肝散寒,緩急止痛。
- 方藥:
- 吳萸內消散(《醫宗金鑑》):吳茱萸、小茴香、青皮等,暖肝行氣。
- 當歸四逆湯(《傷寒論》):當歸、桂枝、細辛,溫經通脈。
-
熱陷厥陰證
- 主症:陰縮伴壯熱、煩躁、腹滿硬痛,舌絳苔焦。
- 治法:急下存陰,瀉熱救逆。
- 方藥:
- 大承氣湯(《傷寒論》):大黃、芒硝、厚朴、枳實,峻下熱結。
- 若兼陰傷,可合 黃連阿膠湯 滋陰清熱。
-
陽氣暴脫證
- 主症:陰縮突發,神萎面黑,冷汗淋漓,呼吸微弱。
- 治法:回陽固脫,峻補元氣。
- 方藥:
- 大固陽湯(《醫方考》):附子、乾薑、白朮、黃耆,溫補脾腎。
- 四逆加人參湯(《傷寒論》):附子、乾薑、甘草、人參,回陽救逆。
相關名詞辨析
- 囊縮:專指男性陰囊緊縮,病機與陰縮相通,多屬寒中肝經或熱極生風。
- 肝痹:因肝氣鬱閉所致痹證,可兼見陰縮,如《靈樞》所言「咳引小腹」之症。
陰縮一證,總屬筋脈失調,臨床須辨寒熱虛實,尤以厥陰肝經為樞紐,兼顧陽明、少陰病機,方能切中肯綮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