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陰縮入腹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陰縮入腹

陰縮入腹,為中醫病證名,首見於《驗方新編》。此症多見於初生嬰兒,於出生後六七日內突發陰囊收縮入腹,伴隨啼哭不止。中醫認為,其病因主要與寒邪侵襲有關,寒性凝滯,易傷陽氣,致使筋脈拘急,引發陰囊內縮。

病因病機

  1. 寒邪直中:嬰兒體質嬌嫩,陽氣未充,若外感寒邪,或護理不當致下元受寒,寒凝肝脈,則足厥陰經氣血運行受阻,陰器失於溫煦,故見陰縮。
  2. 先天陽虛:若胎稟不足,腎陽虛弱,不能溫養外陰,亦易因外寒誘發此症。

治療原則

溫經散寒為主,兼以疏通經絡。

  • 外治法
    • 藥物外敷:取硫磺、吳茱萸各等分(如五錢),研為細末,再以大蒜汁調和,塗敷於臍下(氣海、關元穴附近),以溫通下焦陽氣。
    • 熱熨療法:將蛇床子微炒後,以布包裹,趁溫熱反覆熨燙臍部(神闕穴),借助其辛溫之性,散寒暖腎。
  • 內治輔助
    若患兒體虛明顯,可配合溫補腎陽之品,如肉桂、附子(需謹慎配伍,嬰兒用量極微),或艾灸氣海、關元等穴以助陽氣升發。

中醫理論延伸

陰縮入腹雖多見於嬰兒,然成人亦有類似病證,稱為「陰縮」,屬「厥陰寒證」範疇。《靈樞·經筋》云:「足厥陰之筋……上循陰股,結於陰器。」若寒邪客於肝經,經脈攣急,可致陰器內縮,並伴少腹冷痛,此類情況需以暖肝煎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薑湯加減治之。

本症關鍵在於辨明寒邪所犯層次:若屬外寒驟侵,宜速散其邪;若因陽虛內寒,則當溫補命火。外治與內服並用,可收標本兼顧之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