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陰挺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陰挺

陰挺,即子宮脫垂,是指子宮位置低於正常,下垂或脫出陰道口外的症狀。這是一種常見的婦科疾病。

《諸病源候論》中稱之為「陰挺出下脫」,《千金方》稱之為「陰脫」、「陰菌」、「陰痔」,《三因極一病證方論》稱之為「陰下脫」,《葉天士女科》稱之為「子宮脫出」。

陰挺多發生於產後,因此有人稱之為「產腸不收」。

常見病證

  • 氣虛陰挺:有物自陰道脫出,臥或收入,勞累加劇,下腹重墜,腰部痠脹,神疲乏力。或小便頻數,白帶增多。舌質淡,苔薄,脈虛細。

  • 腎虛陰挺:陰中有物脫出,少腹下墜,小便頻數。腰痠腿軟,頭暈耳鳴。舌質淡紅,脈沉細。

  • 氣血兩虛陰挺:子宮脫出,面色萎黃,皮膚乾燥,頭眩腦響,耳鳴眼花,腰痠骨楚,大便乾燥,舌質偏淡,脈虛細數。

  • 濕熱陰挺:子宮突出陰道口外,灼熱腫痛,或潰爛流黃水。小腹墜痛,帶多色黃。心煩口渴,或小便熱赤,次頻而痛,或大便祕結。舌苔黃膩,脈多滑數。

鑒別分析

  • 氣虛陰挺與氣血兩虛陰挺:兩者都是屬於虛證,但病因、病機有所不同。氣虛陰挺多由素體虛弱,中氣不足,或分娩時用力過度,或產後勞力過早,導致氣虛下陷,使子宮胞絡鬆弛,不能固攝宮體,致子宮位置下移。氣血兩虛陰挺則是由於產後出血過多,氣隨血脫,子宮失於攝納而引起。辨證要點:氣虛陰挺常兼見少腹下墜,神疲乏力,小便頻數等症;氣血兩虛陰挺則常兼見面色萎黃,皮膚乾燥,大便燥結,舌質略淡等症。氣虛陰挺治療建議補氣升陷,可使用補中益氣湯,加入枳殼、益母;氣血兩虛陰挺宜培補氣血,可使用十全大補湯去肉桂如鹿角霜。

  • 腎虛陰挺:多由早婚多產,腎氣虧損,帶脈失約,胞無所繫,或產時處理不當,損傷胞絡,無力繫胞而致。辨證要點為經常腰痠腳軟,腹墜尿頻。治療建議補腎養陰,溫陽益氣,可使用大補元煎加入鹿茸粉、益母草。

  • 濕熱陰挺:多由氣虛下陷或腎虛不固,導致子宮長期脫出陰道口外,受到衣褲摩擦和感染,表面潰爛,黃水淋漓。治療建議清利濕熱,佐以升提,可使用龍膽瀉肝湯去木通,加入生黃耆。外治法可用以下方式:(1) 枳殼60克,煎湯乘熱先薰後洗外陰部,每日1-2次。(2) 烏梅15克五倍子9克石榴皮9克,用法同上。(3) 苦參12克蛇床子15克生黃柏9克白芷9克枯礬6克,用法同上。

參考文獻

《醫宗金鑒婦科心法要訣.前陰諸證》中提到,婦人陰挺有不同的發生原因和病機,並且根據患者的病證有所區分。對於屬於熱證的陰挺,患者常有腫痛和頻尿等症狀,建議使用龍膽瀉肝湯治療;屬於虛證的陰挺,常有重墜和頻尿清長等症狀,建議使用補中益氣湯加入青皮、枝子,並且可以用蛇床子、烏梅煮水薰洗外陰部。另外,還提到可以使用豬油調藜蘆末敷於外陰部。

參考文獻出處

  1. 醫宗金鑒婦科心法要訣
  2. 諸病源候論
  3. 千金方
  4. 三因極一病證方論
  5. 葉天士女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