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陰挺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陰挺

陰挺為中醫婦科常見病證之一,指婦女陰道中有物突出,形如菌芝,或挺出數寸者。《景岳全書》云:「婦人陰中突出如菌如芝,或挺出數寸,謂之陰挺。」此病涵蓋現代醫學所指的子宮脫垂、陰道壁膨出等現象,又稱陰突、陰茄、陰挺下脫、茄病、下(疒^番)、雞冠瘡等。

病因病機

陰挺的發病機制與臟腑氣血失調、經絡損傷密切相關,主要可分為以下幾類:

  1. 氣虛下陷
    因素體虛弱,中氣不足,或因產時用力過度、產後勞倦、長期負重勞累,導致氣虛無力升舉,胞宮失於固攝而下脫。《諸病源候論》指出:「胞絡傷損,子臟虛冷,氣下衝則令陰挺出。」臨床表現為陰部有物突出,勞累後加重,伴隨氣短懶言、小腹空墜、面色蒼白、舌淡苔薄、脈虛弱等症。
  2. 腎氣虧虛
    因產育過多、房勞所傷,或先天腎氣不足,致腎虛衝任不固,帶脈失約,無力繫胞。症見陰挺,伴腰膝酸軟、頭暈耳鳴、夜尿頻多、舌淡紅、脈沉弱等。
  3. 濕熱下注
    因脾虛濕盛,濕鬱化熱,或因陰挺久脫,外感濕熱之邪,浸漬陰部。症見脫出物表面潰瘍、黃水淋漓、外陰腫痛瘙癢、小便短赤、身熱心煩、舌紅苔黃膩、脈滑數等。

辨證論治

陰挺的治療需根據證型施以不同治法,以內服藥物為主,配合外治:

  1. 氣虛下陷證
    • 治法:補氣升提,固攝胞宮。
    • 方藥:補中益氣湯加減,重用黃耆、升麻以益氣舉陷,可加枳殼、金櫻子等增強升提固脫之效。
  2. 腎氣虧虛證
    • 治法:補腎固脫,益氣培元。
    • 方藥:大補元煎加減,可佐以鹿角膠、升麻、杜仲等溫補腎陽、升舉陽氣。腎陰虛者,酌加熟地黃、山茱萸以滋陰養腎。
  3. 濕熱下注證
    • 治法:清熱利濕,解毒消腫。
    • 方藥:龍膽瀉肝湯加減,可配伍黃柏、蒼朮等加強清熱燥濕之效。若局部潰爛,可加金銀花、連翹以解毒生肌。

外治法

配合內服藥,可選用薰洗法以緩解症狀:

  • 以烏梅、五倍子、蛇床子煎湯薰洗,具有收斂固脫之效。
  • 濕熱證者可選用黃柏、苦參、蒲公英等清熱解毒之品外洗。

陰挺一證,亦可與「陰縱」相參,然二者病因病機有異,臨床鑑別須詳審。此病日久不癒,易反覆發作,故治療時需注重調補脾腎,鞏固根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