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陰痛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陰痛

陰痛,又稱陰中痛陰戶痛,屬中醫婦科病證之一,首見於《諸病源候論》卷四十,涵蓋古籍所載之「小戶嫁痛」、「嫁痛」等症候。其病因病機多與肝、脾、腎等臟腑失調相關,或因外邪侵襲,導致氣血壅滯、經絡不通而發為疼痛。以下分述其常見證型及治法:

1. 肝郁脾虛,郁熱挾濕下注

病因病機:情志不遂,肝氣鬱結,久則化熱;脾虛運化失職,濕濁內生,濕熱互結,流注下焦,侵擾陰戶。
臨床表現:陰部腫脹灼痛,帶下量多色黃質稠,或伴見口苦咽乾、胸脅脹滿、舌紅苔黃膩、脈弦滑數等。
治法:疏肝解鬱、健脾清熱除濕。
方藥丹梔逍遙散加減(牡丹皮、梔子、柴胡、白芍、茯苓、白朮等),酌加黃柏、龍膽草以增清熱利濕之效。
外治法:以四物湯(當歸、川芎、白芍、熟地)藥材合乳香搗餅,納入陰中,以活血止痛。

2. 中氣下陷,系胞無力

病因病機:素體氣虛,或勞倦傷脾,中氣下陷,沖任失固,陰戶肌肉筋脈失於提攝而致墜痛。
臨床表現:陰部墜脹疼痛,勞累後加重,伴氣短乏力、小腹空墜、舌淡苔白、脈虛弱。
治法:補氣升提、固攝胞宮。
方藥補中益氣湯(黃芪、党參、白朮、當歸、升麻、柴胡等)為主,可加杜仲、續斷以強腰膝。

3. 風邪客於下焦,氣血壅滯

病因病機:風寒或風熱之邪侵襲陰部,與局部氣血相搏,經絡閉阻,發為腫痛。
臨床表現:陰戶腫痛劇烈,或見皮膚焮紅,可伴發熱惡寒、舌紅苔薄黃、脈浮數。
治法:祛風活血、散瘀止痛。
方藥:內服菖蒲散(《壽世保元》方:石菖蒲、當歸、秦艽、吳茱萸),以疏風通絡、養血止痛。
外治法:以艾葉、防風、大戟煎湯熏洗患處,以祛風消腫。

其他相關證候

  • 寒凝氣滯:陰部冷痛,得溫則減,宜溫經散寒,用當歸四逆湯加吳茱萸、小茴香。
  • 血瘀阻絡:刺痛固定,經色黯黑有塊,方選少腹逐瘀湯加減。

陰痛之辨證,需詳察疼痛性質、伴隨症狀及體質差異,方能標本兼治。歷代醫家亦強調局部與整體並調,內服外治結合,以達最佳療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