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陰頭癰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陰頭癰

陰頭癰為中醫外科病名,指發生於男性外生殖器陰頭部位之癰腫。其臨床特徵為陰頭局部紫腫、疼痛,甚則化膿潰瘍,屬中醫「癰證」範疇。

病因病機

陰頭癰多因肝腎濕熱下注,或外感毒邪,蘊結於陰器所致。《外科證治全書》卷三記載:「陰頭紫腫疼痛,名陰頭癰。」肝經循行繞陰器,濕熱毒邪循經下擾,氣血壅滯,化火成毒,發為癰腫。此外,房事不潔、局部損傷,亦可誘發此疾。

臨床表現

初起陰頭局部紅腫熱痛,繼則腫脹加劇,色現紫暗,觸之堅硬,疼痛劇烈。若熱毒熾盛,可伴發熱、口苦、小便赤澀等全身症狀;若膿成未潰,則腫處按之應指;潰後膿出稠黃,若調治得當,可漸癒。

治療方法

  1. 外治

    • 中藥外敷:如古籍所載,以鱉甲(煅)研末,雞子清調勻塗敷患處,具清熱解毒、消腫散結之效。亦可選用金黃散(大黃、黃柏、薑黃等)或青黛散調敷,以清熱涼血、消癰止痛。
    • 膿潰處理:若膿成未潰,可切開排膿;潰後以九一丹提膿祛腐,外蓋生肌玉紅膏促進瘡口癒合。
  2. 內治

    • 清熱解毒利濕:以龍膽瀉肝湯加減,適用於濕熱下注證,方中龍膽草、梔子、黃芩清肝瀉火,澤瀉、車前子利濕通淋。
    • 托毒透膿:若膿成未透,可選透膿散(黃耆、當歸、川芎等)益氣托毒,促膿外泄。
    • 滋陰清餘熱:後期陰傷餘熱未清者,可用知柏地黃丸加減,養陰清熱。

典籍記載

除《外科證治全書》外,《醫宗金鑒·外科心法要訣》亦論及陰癰治法,強調「肝腎濕熱」為本,治療需內外結合,標本兼顧。

此症與現代醫學之「陰莖蜂窩組織炎」或「包皮龜頭炎」有相似之處,然中醫治療著重辨證施治,針對濕熱、火毒等病機,以清熱化瘀、解毒消腫為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