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陰脫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陰脫

概論

陰脫一詞首見於唐代孫思邈《千金要方》卷三,為婦科常見病症。此症主要因產後氣虛,胞絡損傷所致,臨床表現多樣,嚴重者影響生活品質。中醫理論認為陰脫與任脈、帶脈關係密切,多屬氣虛下陷或肝腎不足之證。

病機與證候

主要類型

  1. 陰挺型:即子宮脫垂。《醫學正傳》明確指出:「產後陰脫,謂陰戶中宮脫下也。」此類患者常見子宮不同程度下垂,嚴重者宮體脫出陰道口外。
  2. 陰戶開張型:特徵為陰戶開而不閉,多因分娩時損傷胞絡,或產後過早勞作、房事不節所致。此類患者常伴隨陰部腫痛、小便不暢等症,西醫所稱之子宮復舊不全、慢性盆腔炎症多屬此範疇。

病因病機

  • 氣虛下陷:產後元氣未復,過早勞作致中氣不足,升提無力
  • 肝腎虧虛:先天不足或房勞過度,損傷肝腎,任帶二脈失約
  • 濕熱下注:久脫不復,感受濕熱之邪,致局部腫痛、帶下異常

治療方法

內治

  • 氣血兩虛證:十全大補湯加五味子,以補氣養血、固攝升提
  • 肝鬱濕熱證:丹梔逍遙散加車前子,疏肝解鬱、清熱利濕
  • 腎氣不固證:大補元煎合縮泉丸,補腎固脫、益氣升提

外治

  • 熏洗法:蛇床子、五倍子煎湯熏洗,收斂固脫、消腫止痛
  • 針灸療法:選用百會、氣海、關元、子宮等穴,補法為主,以升提陽氣

其他療法

  • 導引法:提肛運動鍛鍊盆底肌肉
  • 砭石療法:結合溫灸以溫通經脈

古今認識

古代醫家認為陰脫多屬虛證,治以補益為主。現代中醫結合解剖學認識,認為此病與盆底肌肉鬆弛、韌帶損傷直接相關,治療上可在傳統方案基礎上,適當結合盆底肌鍛鍊,提高療效。

此病症在不同時期有不同稱謂,如《婦人良方》稱之為「陰菌」,《醫宗金鑒》則稱「陰痔」,然病機治法大致相同,皆以補虛固脫為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