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陰維病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陰維病是中醫經絡理論中,因陰維脈功能失調而導致的病理表現,其核心病候以「心痛」為主,並可伴隨相關臟腑氣血失和的證候。以下從經典文獻、經絡循行、病因病機及臨床表現等方面詳細闡述:
1. 經典溯源
陰維病的記載首見於《難經‧二十九難》:「陰維為病苦心痛。」此為陰維脈病候的綱領性論述。後世醫家進一步闡釋,如明代李時珍《奇經八脈考》引張潔古之說:「榮為陰主里,陰維受邪為病在里,故苦心痛。」指出陰維脈屬陰、主血,與榮氣相繫,其病多發於內在臟腑,尤其與心之血脈相關。呂廣更直接聯繫「血者心」,說明陰維病的心痛實與心血運行失調密切相關。
2. 經絡聯繫與生理功能
陰維脈起於小腿內側(築賓穴),上行人腹,與足太陰、足厥陰經交會,循脅肋上行至咽喉,最終與任脈會於天突、廉泉。其功能為「維絡諸陰」,協調全身陰經氣血,尤其與肝、脾、心包等臟腑關係密切。
- 與心的關聯:陰維脈通過交會任脈(「任主胞胎」)及足三陰經,間接調節心氣血。當陰維失和,易致心脈痺阻,發為心胸刺痛或悶痛。
- 與肝脾的互動:肝主藏血,脾主統血,陰維病可能因肝鬱氣滯或脾虛血虧,引發血行不暢而心痛。
3. 病因病機分析
陰維病的發生與內外因交互作用相關:
- 內因:情志所傷(如憂思鬱怒)、勞倦過度,導致陰血耗損或氣滯血瘀,陰維脈失於濡養。
- 外因:寒邪侵襲,凝滯脈絡,或痰濕內阻,閉塞陰維氣機。
病機關鍵在於「陰維失維,血絡不暢」,其證候可分虛實:- 實證:多為氣滯血瘀或寒凝,症見心痛如刺、部位固定,舌紫暗或有瘀斑。
- 虛證:陰血不足,脈失所養,症見隱痛綿綿、心悸怔忡,伴面色無華、舌淡。
4. 臨床表現與鑑別
陰維病的「心痛」須與其他經絡或臟腑病證區別:
- 與陽維病對比:陽維病「苦寒熱」,屬表證;陰維病「苦心痛」,屬里證。
- 與手少陰心經病區別:心經病多見心胸灼痛、舌尖紅赤;陰維病心痛常牽涉脅腹,伴隨脾胃或肝經症狀(如脘痞、噯氣)。
- 兼證:陰維病嚴重時,可出現「心胸痞滿,噫氣不舒」(《脈經》),或「脅下支滿,嘔逆」(《奇經八脈考》),反映其影響範圍擴及肝脾胃。
5. 相關理論擴展
清代葉天士於《臨證指南醫案》中提出「維脈束固諸陰」的觀點,強調陰維病日久可致「陰損及陽」,出現畏寒肢冷等陽虛症狀。此為陰維病從經絡向臟腑傳變的深層機轉,需結合溫通陰維兼補元陽之法調治。
另《針灸大成》記載陰維病取穴以「內關、公孫」為主,因內關為陰維脈之絡穴,能調節心胸氣機;公孫屬脾經,可健脾化痰以助血行,體現「經脈所過,主治所及」的治療思路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